有個朋友給自己的孩子買了一架鋼琴,打電話讓我幫忙往樓上抬。我去了朋友家,費了些力氣,好不容易把鋼琴給抬上樓并安置好。
一切停當,朋友揭去鋼琴外面的保護包裝,讓我參觀。呵!果然是一架很氣派的鋼琴,光亮的表面,散發著高雅的寶石一般的光澤,潔白的琴鍵一個個如美玉琢成一般,輕輕一按,琴聲猶如天籟,讓人著迷……
我問朋友:“這架鋼琴非常貴吧?”
朋友回答:“是呀,花了10萬塊——為買這架鋼琴,我真是大放血呀!”
給孩子買一架這么貴的鋼琴,我想都不敢想,抱怨朋友是不是太破費。朋友卻非常嚴肅地對我說:“這不都是為了孩子嘛,孩子到了當琴童的年齡,咱得用最好的設備輔助孩子成就功名呀——要想通過彈琴‘彈’開人生成功的大門,不舍得本錢是不行的。”
就在我們談話間,朋友家的孩子走進了客廳。朋友喊住孩子:“兒子,過來,過來。”
孩子走過來,朋友指著鋼琴對他說:“知道這琴有多貴嗎?10萬塊錢!這可是一大把的錢。你要是不好好練琴,對不起這架鋼琴,也對不起爸爸花這一大把錢的苦心。跟爸爸下保證好好練琴,爭取一年就上手,然后在市里獲獎,還要在省里獲獎,最好能彈成國際鋼琴大師。”
眼前的孩子大約5歲,聽了爸爸的話,表情十分為難的樣子,下了很大決心似的機械地吐出幾個字:“我要好好練琴。”
跟朋友告別的時候,我特意問孩子:“喜歡自己的新鋼琴嗎?”
沒想到孩子卻小聲告訴我:“不喜歡。”
孩子的回答真的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因為家長的大花費和大目標已經成為壓在這個準琴童頭上的兩座大山。有了這樣的重壓,鋼琴的作用是“參加比賽獲獎”的,而不是讓他快樂舒暢陶冶情操的。
鋼琴應該是高貴、高雅的器物,之所以說它高貴、高雅,是因為它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如果把鋼琴當成爭奪名利的工具,那么鋼琴就會由一個高雅的器物變成一個讓孩子非常討厭的東西。我就聽說有個為名利而練鋼琴的孩子,因為無法承受追逐名利而帶來的彈琴壓力,偷偷地不斷地毀壞自家的鋼琴,有時候往鋼琴里倒水,有時候在鋼琴里塞垃圾。家長只好常常請調琴師來修理,每當這時孩子就感覺很快樂。這個破壞了東西反而感到快樂的孩子,心理還正常嗎?孩子還有情操嗎?答案不言而喻。當鋼琴成為孩子眼中的魔鬼時,這鋼琴就會毀壞孩子的心靈和情操。
我也讓兒子彈琴,不過彈的不是價值數萬的高檔鋼琴,而是一架花了400元錢買的電子琴。低廉的價格不會讓兒子背負壓力,在兒子看來,琴是用來玩的,隨心所欲地彈著玩而已。
我讓兒子學彈琴,但從來不要求兒子拿獎,更不給他設定一個彈成國際大師的目標,所以兒子學彈琴很長時間了,也沒參加過一次這樣那樣的比賽。我就是要把彈琴這事當成兒子的隨心事,當成陶冶他情操的快意事。兒子要是高興了,就彈一支愉悅的曲子表達一下快樂的心情,要是不高興了,也可以彈一支狂躁的曲子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廉價的電子琴,是兒子的心,是兒子的肺,兒子和琴貼心貼肺。帶著這樣的目標和心緒彈琴,琴聲就是心境,心境會沉醉在美好的音樂里得到陶冶。
有一天,我因為工作上的事心里很煩,很郁悶,一回到家就滿臉不高興,飯也不想吃,躺在床上生悶氣。
忽然傳來一段《黃鸝鳥》的曲子——這快樂的旋律不斷撞擊我的耳膜,撩撥我的心弦。聽著聽著,我心中累積的那些郁悶之氣漸漸消散,幽閉的心門也打開了。被快樂的旋律引導著,我從床上爬起來,不再滿臉愁容,而是換一副快樂的表情走進了兒子的房間,繼續聽他快樂的琴聲……兒子見我聽他彈琴,向我做了個鬼臉繼續彈。
我心里充滿了感動——兒子不但用琴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還用琴聲打動了我——這就是快樂的有情操的兒子:一個彈著廉價琴,從來不參加各種比賽,絲毫沒有名利壓力的小琴童。
彈琴無壓力,琴是情操;彈琴有壓力,琴是心魔——大學生藥家鑫就是這樣彈著鋼琴長大的,同樣獲得過很多比賽獎項,但最終卻向別人舉起了屠刀。那些糊涂的家長啊,該醒醒了!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