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生活》圓了我的記者夢
●劉波
初中畢業后,我輟學回家務農,上學時的種種夢想也隨之擱淺。因為我家地處山區,那時信息還很閉塞,閑暇時,唯一能給我帶來快樂的就是聽廣播。一天,我在親戚家無意間看到了一本名為《婦女生活》的雜志,便隨意翻看起來。很快,我就被雜志里的文章所吸引。此后,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去親戚家玩,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借《婦女生活》看。
一晃三年過去了,同村的伙伴們要么早早娶妻生子,要么外出打工掙錢,而我卻一事無成。看著父母焦急的目光,我苦惱極了,《婦女生活》就成了我閑暇之余的又一個精神寄托。雜志看得多了,我就有了寫作的沖動。于是,每天干完農活回到家,我都會趴在昏暗的燈光下寫寫畫畫。特別是有一期《婦女生活》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文章中講的是一個打工妹自強不息,靠打工養活自己,并最終成為一名作家的故事。看完文章,我在心里默默地想:人家一個女孩子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作家,難道我還不如一個女孩子嗎?我再也不能這樣渾渾噩噩過日子了。這樣一想,我心里一下子亮堂起來。此后,我喜歡上了文學,愛上了寫作,《婦女生活》就成了我寫作路上的第一個“導師”。
見我癡迷寫作,父親坐不住了,問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說我想在寫作的路上走下去,想當記者。父親一聽就生氣了,說我不務實,希望我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就連村里人見了我都會奚落我:“劉記者,最近又寫啥文章了?”面對別人的嘲笑和不理解,我并沒有生氣,而是在心里給自己打氣:有的人有了夢想而不去努力,那只是空想,而有的人為了夢想努力拼搏,即使最終實現不了,那他至少在精神上獲得了快樂。這樣一想,我釋然了。
盡管我癡迷寫作的舉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我始終沒有放棄。我知道,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記者,就必須到大城市去,于是,我瞞著家人來到了鄭州。在鄭州,為了生存,我發過傳單,干過保安,拉過廣告。再苦再累我都無怨無悔,堅持寫作。后來,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我還報了自學考試。幾年后,我不但拿到了自學考試的大專文憑,還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了不少文章。雖然我還不是一名真正的記者,我知道,我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說《婦女生活》雜志社招聘采編人員,就前來應聘。通過層層篩選,最終我被錄用了。幾年過去了,我在雜志社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已經慢慢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編輯。如今,回首走過的路,我有過彷徨,有過辛酸,但更多的是寫作帶給我的快樂。最后,我想說的是,我要感謝《婦女生活》雜志,在我人生最無助最彷徨的時候,給了我動力和引導,幫我圓了記者夢!
《婦女生活》成就了我的一段姻緣
●趙航
15年前,我在鞏義市一家國有企業做宣傳干部,并負責報刊的收發工作。因為工作便利,每期新到的《婦女生活》我都能先睹為快。時間一長,《婦女生活》就成了我每月都要見面的“老朋友”。
一天,新的一期《婦女生活》如期而至,一篇題目為《在妻子患癌的3000個日日夜夜》的文章攫住了我的目光。文章寫的是平頂山市一位叫邱長江的男子,在妻子患癌后,帶著妻子四處求醫,還自己鉆研醫學知識,硬是讓妻子的生命延續了8年之久。讀完這篇文章,我已經哭成了淚人兒。當時,我剛離婚兩個月,正處于情感脆弱期,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給邱長江寫了一封信,隨后,他也禮節性地回了信。幾個月后,我到平頂山出差,鼓起勇氣給邱長江打了電話,他很快來到賓館見我。通過聊天,我發現,雖然我們相差十多歲,但談得十分投機。無論是經歷和家庭,還是個人愛好,以及做人準則,我們都是那么的相似。此后,我和老邱書信來往,紙短情長。當他向我求婚時,我沖破層層阻撓,只身來到他身邊,和他生活在一起。
結婚后,老邱像父親,更像兄長,全心全意地呵護、關心我。平時,我和老邱出雙入對,一起買菜做飯。在家里,他吟詩,我作畫,夫唱婦隨,度過了近十年的美好時光。
我和老邱享受著美好生活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我們的媒人——《婦女生活》雜志。我倆曾相約,一定要抽時間到鄭州看看雜志社的編輯老師,為他們的牽線搭橋表達我倆的謝意。然而,我倆的心愿還沒有完成,老邱就遭遇不測遺憾離世。老邱的離去讓我悲痛萬分。
轉眼間,老邱離開我已經6年了,在這2000多個日子里,我無數次在夢里與他相會。走在大街上,看到書報亭里的《婦女生活》雜志,我都會想起老邱,想起屬于我們的那份雖然短暫卻很美好的感情生活。
為了完成老邱生前的心愿,2010年夏天,我帶著當年那份為我們做媒的《婦女生活》雜志,到鄭州拜訪了雜志社的編輯老師們,代表逝去的丈夫向他們表達了誠摯的謝意。如今,在這本代表著河南千萬女性娘家人的雜志創刊30周年之際,我寫下了我與老邱的故事,也是我與《婦女生活》雜志的故事,來表達我對這本雜志的美好祝愿,表達我對丈夫的蝕骨思念。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