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有些人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及長靴,仍冷得瑟瑟發抖。也有些人穿的不多,卻并不覺得有多冷。你知道嗎?人的健康和體溫息息相關。
◎關于高溫
問題一:為什么我下午的體溫會升高?
不少人會覺得自己下午的體溫比上午要高些,有些人下午的時候臉蛋、手腳還很容易發熱發燙,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不是病,而是正常的生理調節過程。一般而言,人體的溫度在下午兩點時達到最高,凌晨時降到最低,溫度的變化主要與人體的代謝程度有關。下午時人體的代謝旺盛,活動也較多,產生的熱量相對比較高,故體溫也相對較高;而當人熟睡之后,人體的代謝下降,這時產生的熱量也相對較少,所以體溫會偏低。晝夜間體溫的波動可達1℃左右。
問題二:人一抑郁就會心涼,一緊張就會發熱?
一個人如果非常抑郁,總覺得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而且特別容易感到心涼,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人體處于抑郁狀態的時候,就會對周圍事物感知能力下降,此時整體代謝能力也會變低,產生的熱量開始減少,所以人在抑郁狀態時的體溫,往往會比正常情況下的體溫偏低。
這時假如有條件進行內臟檢測,可檢測出內臟體溫也偏低,原因是抑郁時人的心跳速度會相對減慢。相反,一個人感到緊張時,全身血液循環加速,體溫也會隨之升高。
關于低溫
問題一:體溫低的人冬季要養生?
人類個體的體溫有一定的差異,少數人的標準體溫低于36℃。為什么一些人會m現低體溫?中醫認為是由于陽氣不足造成的。陽氣是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如果陽氣足則功能狀態就飽滿,假如陽氣虛則功能狀態低下,所以低體溫的人更容易患病。當然,陽氣不足不一定會出現低體溫,但低體溫的人肯定是陽氣不足。
中醫認為,人體陽氣包括心陽、脾陽、腎陽三種,具體來說,心陽不足的人,在外部環境溫度低下時,血液循環阻力增加,血壓升高。而脾陽不足的人,往往會覺得肚臍發涼,脾胃虛寒,吃生冷食物會感到不舒服,并且會出現腹瀉、嘔吐等現象。至于腎陽不足的人,腰部更容易受涼,經常會出現腰痛癥狀。
問題二:怎么才能讓自己的體溫從低到高?
一個人的體溫不單與外部環境有關,與內部環境也分不開,如果要保持較高體溫,讓自己的身體保持暖和,就必須做到內調外補。
首先,天氣寒冷時,應注意及時添加衣物。年老體弱者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天氣降溫時要特別注意。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適度鍛煉。
其次,注意腹部、腳、脖子、雙肩四個部位的保暖,否則易引發感冒、胃部不適、腦供血障礙及肩關節酸痛等問題。早晚出門要戴好手套、帽子,穿棉鞋,在易受凍的耳、臉、手、腳部位增加保暖措施。
一些經常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進行飲食調節。平常有意識地多吃一些羊肉、牛肉、鴨肉等具有補氣生血功效的肉類,多吃紅棗、枸杞等補氣血的中藥材,以及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等食物,這樣既有利于加快人體代謝,也可有效地改善畏寒現象。
患有甲狀腺素分泌低下的人群,可以食用一些海帶、紫菜、海鮮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以促進人體甲狀腺素的分泌,對人體御寒也有一定功效。
體內器官存在一定溫差
人體的各個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間的溫度均存在著差異。研究表明,對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口腔溫度范圍在36.7℃~37.7℃之間(平均值37.19℃),腋窩溫度范圍在36.0℃~37.4℃之間,直腸溫度范圍在36.9℃~37.9℃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