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四十二歲的王良是機關公務員,工作順利,生活穩定,但最近一段時間,他卻非常苦惱。他說他的苦惱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感覺有些孤獨,“這種感覺由來已久。我平時對人也算真誠、熱情、友善,但我發現自己并沒有真心朋友,平時大家在一起聚會、吃飯,很少有人主動叫我。節假日,我的手機幾乎處于休眠狀態,我覺得自己簡直被大家遺忘了。有時候,心里不高興,想找個朋友喝酒,但是想來想去,不知道找誰合適,覺得每個人都離自己很遠。”王先生的第二個苦惱是,十歲的兒子越來越不聽話。“小時候他很乖的,我說什么他都聽,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經常受到周圍人的夸贊。可現在,他老是和我作對,比如,我說到別人家作客要講禮節,他偏偏不聽話,故意將水灑到別人身上,故意摔破碗,讓我非常窘迫。我批評他,他就睡到地上耍賴,我真是拿他沒辦法。”
王先生說話滔滔不絕,一連講了半個小時,我插不上話。從他的講述中,的確看不出他做人做事有什么不妥,好像他的苦惱都是別人的錯。不過,我感覺他在處世方面可能有一些問題。為了驗證這一點,我有意讓助理和他閑聊,我在旁邊觀察。
2
助理:2011年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家暴事件,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熱點,王先生怎么看?
王先生:不管有什么理由,不管李陽怎么申辯,我覺得男人打老婆都是不對的。當然,這不僅僅是男人打老婆不對,任何人之間,如果發生了肢體沖突,都要追究責任。所以,我覺得媒體在和稀泥,首先應該要求李陽向妻子道歉。你說呢?
助理(有些為難):是的,您說的對,這是應該的。前段時間,很多人在談論對孩子嚴厲管教的問題,比如狼爸虎媽教出了成功的孩子,這種教育方法好像很受歡迎。
王先生(義正辭嚴):這種嚴厲教育是對孩子的極不尊重,在這種家教氛圍中,孩子也許可以成才,但是不能成人,因為他們沒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也沒有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樣的孩子將來可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所以,家長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能被這種表面成績迷惑雙眼。你說對吧?
助理:您說的對,應該是這樣的。
……
助理和王先生聊了20分鐘,我明顯感覺到助理越來越心不在焉,不時看看窗外,不停地把玩手中的水杯。
聊天結束后,我問助理有何感覺。他直言不諱地說:“王先生說的每句話都是對的,只要我開口,那絕對就是錯的,所以我什么也不想說了,只想趕快逃走。”是的,這就是王先生的處世哲學:永遠都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讓別人無話可說。他極力維護自己正確的形象,而這也像一個柵欄,將自己禁錮了,別人不敢靠近。他認為兒子越來越不聽話,是因為日益長大的兒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希望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行為,但是爸爸太對了,永遠都將正確的道理講給他聽,如果他照著父親的話去做,那就沒有了自己。所以,他就故意和爸爸作對。
3
對于我指出的問題,王先生表示認同。他說:“的確,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不說錯話,不辦錯事。即使在非常輕松隨意的場合,我也是一副中規中矩的神情。我想,如果放縱自己的言行,那不是壞了自己的形象嗎?”
我告訴他,這就是朋友遠離他的原因,因為他時時都顯示出無可辯駁的正確,相比之下,別人的所言所行就是錯誤的。試想,誰愿意給自己冠上錯誤的罪名呢?所以,一個人寧愿和經常犯錯的人攪在一起,也不愿老是被正確先生批判。
我問王先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你為什么如此害怕別人抓辮子呢?”王先生說:“我從小就是這樣,總是小心翼翼,總怕出錯。”“如果出錯,誰會批評你呢?”我引導他追尋根源。“父母!他們老是說我這不好那不好,他們不允許我犯任何錯誤!”
王先生告訴我,他的父母都是鄉村老師,他們家有五個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光宗耀祖。因此,他們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有些苛刻,連站姿、坐姿、說話的表情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先生謹小慎微地按父母的要求做,總是獲得周圍人的夸贊,這更堅定了父母要好好培養他的信心和決心。
“我考上好高中,上了好大學,找了好工作,娶了好老婆,生了一個還算聰明乖巧的兒子,我沒有走一步偏路,從來沒有讓父母傷神。應該說,我的一切都是正確無誤的,這也給了我壓力,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不能犯半點錯誤。”王先生覺得自己像走在一條繩索上,如果不堅持原則,就可能馬上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4
王先生現在知道了自己苦惱的原因,也明白他“永遠正確”的處世哲學是源于小時候父母的嚴厲管教,但是對于改變,他卻沒有信心。本來,他的處世哲學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果他覺得好,一直堅持下去也不錯。但是現在,他感覺不快樂,有些孤獨,而且最棘手的是兒子的教育問題。既然如此,他就應該稍作一些變通。
他可以讓自己適當放松,讓自己不要永遠那么正確,偶爾犯點錯誤其實并不損壞自己的形象,也并不觸及原則性問題。比如,偶爾和要好的朋友喝醉一回,說說心里話,大聲唱歌,大聲喊叫。這種感覺會很好,而且還會融洽朋友之間的關系。
關于兒子的教育問題,我建議他放下權威者的姿態,和兒子交朋友,不要老是對兒子說教。雖然他的道理非常正確,但十歲的兒子不喜歡別人向他灌輸道理,他喜歡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所以,父親可以和兒子一起參與,一起總結。
對于外人的行為,如果不是特別原則性的問題,王先生也不必非要站出來評判。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不是遭遇批判。
你有和王先生一樣的苦惱嗎?放棄“永遠正確”的原則吧!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尊重別人的感受,讓自己的心與別人、與外界和諧相處,那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