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貸超卡債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紐約時報》、CNN等美國媒體反復討論同一個話題:上大學值得嗎?一些教育專家也勸學子們三思大學教育的價值。這種集體反思大行其道,說到底是因為社會經濟運行規律起了變化。
隨著經濟衰退,美國各州政府赤字攀升,州立大學經費銳減,只能通過提高學費,對付經費削減帶來的財政危機。
CNN講過一個“30萬美元”的故事。Ebay網某分公司項目經理韋德有三個成績優異的女兒,大女兒2011年入讀加州大學。接下來九年,他要陸續為三個女兒總共繳付31.5萬美元的學費,韋德年薪13.5萬美元,支出教育費用后,他只剩6000美元存款,公司股票分紅是他僅余的應急儲備??上攵?,今后韋德面臨的家庭財政風險有多高。
即便如此,韋德也不準備像大多數美國家庭那樣讓孩子申請貸款。美國教育貸款不同于房貸和卡債,還不起可以退房或宣布破產。大學貸款是終身債務,即使申領人靠領失業救濟過日子,聯邦政府也會按月扣款。逾期不還將會給自己帶來就業、買房等一系列信用災難。
盡管有獎學金、助學金等一系列教育保障制度,2011年全美教育貸款總額依然達到一萬億美元,平均每名學生負債25250美元。2010年,學貸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卡債,成為美國人的第二大債務。
大學潰敗?
大學學位不再是中產階級生活的保證,擁有大學學士學位的人與高中畢業生收入差距逐年縮小。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25歲以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9.3%,一半畢業生在從事無需大學學位的工作:美國1.8萬名泊車員,31萬名侍應生,36.5萬名收銀員,都有大學學位。
“上大學的風險在于你不知道能否收回成本。”美國大學理事會的政策分析專家桑迪?鮑姆說。根據鮑姆發明的一個公式測算,即使畢業后年收入4.6萬美元,還掉6.5萬美元的貸款也相當吃力。有人說,大學的潰敗是美國夢終結的一部分。
大學自身的魅力在褪色。“大學學不到什么,除了證明你SAT能考到500分以上,證明你父母出得起學費,讓你擁有四年逃避現實的光陰,大學就像是洗腦,到處是僵化又不實用的課程?!薄按髮W是一個昂貴的玩笑?!边@些話出自美國各路精英的專欄,他們的博士學位在一種集體挫敗感面前極具說服力。
在這里不能不提美國高校的擴招潮,大學教育大眾化固然符合自由派消除教育鴻溝的理念,但帶來的負效應之一是學生質量的下降。一些原本在高中畢業后應該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在大學熱的裹挾下報考大學,卻在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甚至根本堅持不到畢業。有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大學生最終不能畢業。
不上大學更難
風投專家、貝寶創始人彼得?泰爾在闡述其“輟學創業”計劃時毫不留情地說,高等教育就是一個泡沫。泰爾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卻不讓兒子上大學。
“輟學創業”計劃是指這位臉譜網站的大股東拿出200萬美元,挑選20個年輕人,給他們每人兩年共10萬美元用以自修、游歷,尋找創業方向,條件是兩年內不得在任何一家高校就讀。
19歲的戴爾?斯蒂芬斯是20個受益者之一。他從小學五年級以后就開始在家自修中學課程,后來去了法國,成為一名攝影師,還曾在美國最大的留學信息平臺Zinch工作。2011年春,斯蒂芬斯從學習了不到一年的美國漢德里克斯大學退學,創立了“不上大學運動”,同名網站吸納了約1.1萬名會員。
這些會員被稱為“自學者”,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導師,自己設計課程,自主評價學習效果。其課程包括環游世界、掌握外語、參加國際會議、開展實習,學費每月只要100美元。
斯蒂芬斯的網站上羅列了大量的線上和線下學術資源,他們依托臉譜網站等平臺,依靠遠程網絡資源創建在線學習社區。“在大學花15萬美元買到的課程,其實在公共圖書館用一個零頭就能搞定?!?“大學文憑是敲門磚而不是獲取知識的方式,當今全球新興企業家層出不窮,大學并沒有給予我們足夠的創造性成為其中一員?!?/p>
不少美國人對這個年輕人發起的運動并不買賬,有人譏諷說斯蒂芬斯目前最大的成就就是從大學退學。斯蒂芬斯也承認,他的運動目前還沒有細化的方案。但是這不妨礙一些大學內部人士對斯蒂芬斯的關注,一位始終支持斯蒂芬斯的大學教授說,至少他提出了問題,雖然還沒有提供標準答案。
知識不再是力量?
盡管面臨諸多質疑,上大學仍然是目前美國人最為認同的教育方式,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學。皮尤中心調查顯示,86%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應該上大學。但為什么這些還不能讓大學生們停止對大學價值的懷疑呢?這是現代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
我們已經告別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傳統時代。沒有人能依靠壟斷知識和信息獲得比較優勢。信息飛在云端,給每個人帶來平等的機會。通過網絡,我們能瀏覽世界各大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文獻;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把學術資源放在網上分享,名校公開課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
究竟什么才能幫助我們建構競爭優勢呢?不是知識,不是教育,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信息的能力,任何一個級別的學位教育都無法教給我們突破定式的思維。一個參與大學價值辯論的美國作家將教育比作“打中飛靶”。分辨事實的能力,基于相關情報做出決斷的能力,才是這個數字化時代更為可貴的素質。
現代教育課程如果不能走出過去的模式,認為依靠比拼人無我有的師資力量,依靠文獻資料貯藏豐富的優勢,把盡可能多的信息裝進學生的頭腦,就能使之出類拔萃,那么大學還將繼續遭受指責。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是:還得看自己怎么讀。(摘編自《世界新聞報》)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