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吃多會變笨
最近,美國神經學家費爾南多·皮尼利亞帶領的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訓練小鼠順利穿過迷宮,期間只喂食水和普通餌料,隨后六周內,用15%的果糖溶液代替水,給一半小鼠喂食,同時給另一半小鼠喂食亞麻油和魚油的混合油。皮尼利亞解釋,碳酸飲料一般含有12%的糖分,因此給小鼠喂食的果糖溶液等同于碳酸飲料;而亞麻油和魚油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保持大腦神經突觸的作用。
實驗結果顯示,喂食混合油的小鼠通過速度比另一半要快。
研究人員剖析小鼠的大腦后發現,小鼠在實驗過程中攝取的高濃度果糖,抑制了掌握學習關鍵的腦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小鼠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區內的胰島素機能也產生了紊亂。皮尼利亞稱,果糖對小鼠大腦的破壞性,很可能也會出現在人身上。
打哈欠能提高工作效率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打哈欠其實是一種提醒人們保持清醒的生理機制。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觀察44名學生,研究他們打哈欠的原因,以及他們在打哈欠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事情。結果發現,打哈欠能夠給大腦降溫,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因為當人們打哈欠的時候,所吸入的空氣能夠使鼻腔血管的溫度下降,從而使得較低溫的血液輸送到大腦。而大腦在低溫的刺激下,能夠保持清醒的狀態和良好的運作功能。
大餐后三小時就長肉
牛津大學科研人員發現,脂肪在人體中囤積的速度,比我們想象中要快很多。研究表明,人們在吃下大餐約三小時后,食物中的脂肪就會迅速積累到腰部。
研究人員要求志愿者攝入能夠被儀器追蹤到的脂肪。一小時后,志愿者脂肪就已被消化,并以小脂肪滴的形式進入血液,被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而腰部脂肪組織的細胞最容易黏住這些脂肪滴,并將其儲存起來。在進食早餐后,只有少部分脂肪會儲存在腰部,但進食晚餐后,食物中一半左右的脂肪都會囤積在腰部。也就是說,如果吃了含有大約30克脂肪的晚餐,腰部隨后就會多出兩三茶匙的脂肪。
不過,研究人員稱這種儲存只是暫時的,積累的脂肪大多在黎明前能夠被分解掉。但是如果暴飲暴食,脂肪就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長此以往,體重就會不斷增加。
西紅柿可緩解醉酒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喝酒時飲用西紅柿汁能遏制體內酒精濃度急劇上升,減緩醉酒,醒酒的時間也會提前。
研究人員讓A組試驗對象在飲用100毫升白酒的過程中,分多次喝下總共480毫升西紅柿汁,B組則只喝水和白酒。對比結果顯示,A組人員的血液酒精濃度比B組平均少約30%,前者的酒精代謝、排出體外的時間約為4小時10分鐘,后者所用時間約為5小時。
研究人員認為,攝取西紅柿之后,血液中丙酮酸的濃度上升,肝臟中乳酸脫氫酶的活性隨之提高,產生大量名為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輔酶,而這種輔酶能使代謝酒精的乙醇脫氫酶和代謝乙醛的乙醛脫氫酶功能活躍起來,從而促進酒精代謝。
開小差說明能力強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愛開小差的人或許頭腦更聰明。他們的大腦對信息進行暫時儲存和加工的工作記憶能力更強。
心理學家丹尼爾·萊文森帶領研究人員征募年齡18歲至65歲的志愿者,要求他們執行一些簡單任務,譬如每呼吸一次按一下按鈕,或者在鍵盤上按出計算機屏幕上顯現的字母。研究人員認為,這類任務非常簡單,志愿者容易走神。
研究人員定時詢問志愿者,是在專心執行任務還是在開小差。任務完成后,研究人員檢測志愿者的工作記憶能力,工作記憶是對信息進行暫時儲存和加工的記憶系統,允許大腦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工作記憶能力越強,人們在從事手頭任務之余可以開更多的小差。
結果顯示,所有志愿者中,開小差的志愿者在工作記憶能力測試中得分更高。
記憶可被人為清除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剛形成不久的情感記憶的確可以被清除。
研究人員認為,人們在學習新知識時,需要后期不斷鞏固才能形成持久的記憶,而鞏固的過程是以大腦里蛋白質的形成為基礎的。當人們記住某件事時,這種記憶經過一段時間會變得不穩定,需要通過另一個鞏固過程來強化。這就意味著,通過破壞鞏固過程,就可以改變人們的記憶。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看一張不會產生不良情緒的圖片,同時對他們進行電擊。這樣,看圖片的過程會使受試者產生一種恐懼感,也就是說形成了恐懼記憶。隨后研究人員開始嘗試著破壞鞏固記憶的過程,讓受試者重新觀看之前的照片,但不再進行電擊。
結果表明,受試者的恐懼記憶被破壞以后,他們對該照片不再有抵觸心理。也就是說,只要不對恐懼記憶進行鞏固,與瀏覽圖像相關的恐懼感就會消失。
清晨的記憶力一定好嗎?
一天之計在于晨,無論是自愿還是被父母叫起,學生們早起背單詞背公式總是最常見的。許多人堅信人在清晨的記憶力最好,學習效率最高。那么,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力差別,屬于學習方式研究的一部分。這類研究起始于1894年,這些年來,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生理學家不斷地進行著努力,希望對影響學習方式的元素能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應用于教育中。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柏德里發起了一項名為“記憶與一天中時間段”的研究,他讓參與實驗的志愿者記住一段數字,再馬上復述出來,結果受試者的表現上午優于下午。
美國圣約翰大學里塔·鄧和肯尼斯·鄧兩位教授做了一個一天當中記憶力的比較,他們根據實驗結果將記憶的最佳時段分成了以下四類:
大約30%的人在早晨記憶力最佳,這些人在一清醒時就已經做好了吸收新知識的準備;大約30%的人在下午記憶力最佳,他們往往在午飯之后才算是真正活躍起來;大約30%的人在晚上記憶力最佳,他們就是所謂的“夜貓子”;大約10%的人沒有任何時間偏向性,他們似乎在任何需要進行學習的時候都能夠集中精力學習。
體內激素伴隨著人的作息而產生的節律性變化,對于學習與記憶的影響,是近些年的研究重點之一。以最主要的壓力應激激素——皮質醇為例,通常情況下,皮質醇在蘇醒后45分鐘分泌達到峰值。它的作用是讓人蘇醒并且刺激新陳代謝,讓體內的能量物質開始分解,為新的一天提供能量。此后,皮質醇水平迅速降低,直到午飯后,皮質醇水平的降低速度趨于緩慢。
但是對于夜貓子來說,一旦長期的夜行晝伏的生活習慣養成,他們體內的激素變化又是另一幅情景:不會出現一個明顯的醒后的高峰,一天中下降的程度也很微弱,而且晚上還會出現反彈。雖然皮質醇對于記憶力沒有直接影響,但它很有可能間接地通過影響情緒相關的激素或神經遞質——例如腎上腺素,從而影響到學習效率。大量研究發現,較高的皮質醇對于新記憶的形成有一定增強作用,這顯然跟高濃度的皮質醇保持大腦清醒有關。
但是,高濃度的皮質醇是一把雙刃劍。在記憶提取階段,壓力導致的高濃度皮質醇會妨礙記憶的提取,使人更容易什么也想不起來。大概這就是為什么緊張的學習環境對提高學習效率相對有利,但考試的時候因為太緊張就很容易發揮不好的原因。并且,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壓力刺激下,會導致一系列心理性和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結論:
每天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因人而異的,不可一概而論。如果你覺得自己下午或晚上的記憶力更佳,那就不必在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時,為了背單詞或公式專門早起。只要保持一個正常的作息規律,就能保證體內激素的穩定,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就不會受到身體激素劇烈波動的影響。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