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的男性患者,多年前被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經過抗病毒和保肝治療,肝功能一直穩定在正常范圍內,病人也沒有明顯癥狀。我建議他定期做B超檢查,并把結果拿來給我看,但一年多不見他的蹤影。最近他感到有些不舒服,才來醫院檢查,B超提示“肝癌”,且已經為晚期,肝內癌灶多發,門脈栓塞,已失去手術機會。我問他這為什么沒有定期檢查,他說因為肝功能穩定,也沒什么癥狀,就沒太重視,沒想到一年的時間有這么大變化!
乙肝病毒攜帶者以及一些靜止期的肝硬化患者,即使反復檢查肝功正常,也并不意味著沒有患癌的風險。慢性乙肝往往病情隱匿,容易被患者忽視,總覺得沒什么不舒服,應該沒什么大事。其實不然,雖然患者沒什么癥狀,甚至肝功能正常,病情仍可能在潛伏著持續進展。不少乙肝患者就是在肝功正常的情況下,不知不覺患上了肝癌。因此,乙肝患者必須定期檢查肝癌的指標——甲胎蛋白和B超,以便第一時間發現肝癌,及時處置。
肝癌是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由于早期癥狀和體征不明顯,容易延誤診斷,很多患者發現時已經是肝癌晚期。循證醫學顯示,晚期肝癌從發現到死亡平均病程僅3~6個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明顯延長存活時間。肝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大量資料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與肝癌密切相關。在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發病率較普通人群高9~10倍,可見慢性乙肝患者是肝癌的高發人群,即使肝功能已經正常,也不能排除發生肝癌的可能。
腹部B超檢查對肝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甲胎蛋白(AFP)則對早期肝癌診斷有很大幫助,因此鄭重提醒慢性乙肝患者(也包括乙肝病毒攜帶者),一定要定期做B超、甲胎蛋白檢查。乙肝病毒攜帶者及慢性肝炎穩定期可以半年一次;甲胎蛋白高于正常者應增加檢查頻率,必要時要做CT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