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么靈丹妙藥? 》轉帖并收藏
樓主菜花家的兒媳婦:我們家住五樓,沒電梯,最近公公風濕性關節炎又犯了,基本爬不了樓梯,試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現在只能讓老公在小區附近租了個一層的房子。我們都住那兒,方便照顧老人。大家有什么好的藥物,推薦一下吧!家人都很著急的!
回復
2樓倒頭就睡:我大媽也有這個毛病,疼痛難忍的時候就吃幾片止痛藥。不過有時候能止痛,有時候不行,所以也經常更換藥的牌子,有時候2種一起吃。你參考參考?
支持[14] 回復
3樓熱心病友:別吃止痛藥,治標不治本。我認為可以一邊用藥物治療一邊做康復鍛煉,這樣效果更好些,我的主治醫生就是用的這個辦法,現在我的病情基本上好了。
支持[167] 回復
4樓眉山老漢:生物制劑吧!這是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好的藥物!它們的副作用會小于傳統藥物,而且效果也更好。雖然貴一些,但是能治病,能讓病人少受些苦。
支持[95] 回復
5樓小飛象:不管用什么藥,千萬別用強的松。我親戚看病的時候,就遇到了個原來一直用激素藥強的松治療的老病友,剛開始用藥效果很好,后來就不行了,還添了甲狀腺機能減退的病,真是得不償失啊!
支持[113] 回復
6樓風濕科王大夫:5樓的觀點不全面。以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中確實較多采用強的松,近年來已較少將激素作為首選的治療藥物。但是,對于一些關節癥狀嚴重,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仍不能緩解癥狀,或伴有明顯全身癥狀或內臟器官受累時,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療,當然,劑量已遠低于以前。患者不必“望激素而生畏”,用與不用應由專科醫生衡量。
支持[208] 回復
7樓望斷南飛燕:是藥三分毒,不過個人感覺西藥副作用大,中藥副作用小。試試中藥吧!不過千萬別輕信江湖游醫所謂的祖傳秘方,新聞里不是常報道嗎,那里面也大多摻了西藥,特別是激素藥,短期內可能有效,長期使用,后果不堪設想哪!
支持[145] 回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病理基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關節炎癥狀很難自愈,關節周圍組織受到破壞,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僵硬以及活動靈活性受限的癥狀,重者可能永久性關節畸形,甚至殘廢。但是只要規范用藥,施行適合患者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即使是那些病程很長、臥床不起的患者。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宣傳“療效一竿見影”“徹底治愈”的“藥物”,患者間也流傳著不少“偏方”“秘方”,使許多患者的治療走入誤區。
亂吃止痛藥 不會有療效
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疼痛難忍就亂吃止痛藥,吃幾次止不住痛就換另一種,甚至2種止痛藥一塊吃。所謂止痛藥即非甾體抗炎藥,常用有消炎痛(吲哚美辛)、扶他林(雙氯芬酸鈉)、芬必得(布洛芬)、莫比可(美洛昔康)、西樂葆(塞來昔布)等。這類藥一般應用數日后才見效,當足量服用3~4周無效時,才能換另一種。如果2種一起吃,不僅不能增加療效,反而會加大不良反應。
用藥單一 勢單力薄
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生多采用聯合治療:一般多用一種止痛藥與一種或多種改善病情藥同時服。改善病情藥即免疫抑制劑,可減輕病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延緩病變組織器官的破壞,也有助于激素減量,常用有氨甲喋呤、環磷酰胺、硫唑嘌呤、來氟米特、環保霉素A、霉酚酸酯、沙利度胺(反應停)和羥氯喹。
有些患者一見免疫抑制劑說明書上毒副作用如此之大,就擅自減量或棄之不用,而單吃止痛藥,殊不知這類藥是通過抑制前列素的合成而起到抗炎作用,但療效不持久,不能抑制免疫性炎癥,阻止病情進展。單用治標不治本。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類似局限性惡性腫瘤增生性和破壞性的生物習性,必須效仿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盡量采用既能迅速改善癥狀,又能長期控制病情進展的聯合治療,從不同作用機制上協同發揮作用。斯坦福大學Fries醫生研究發現,與單用止痛藥相比,越早應用聯合治療,越能顯著降低致殘率。
濫用激素 后患無窮
60多年臨床實踐證明,糖皮質激素的療效并不如當初人們期望的那么好。我們接診的患者中70%都用過激素或正在用激素,甚至把它當作救命稻草。的確,幾乎所有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用藥后不久就覺得病情好轉。在用藥數小時內疼痛變得能夠忍受;第2天晨僵基本消失,疼痛進一步減輕;1周關節腫痛明顯減輕,活動范圍加大,皮下結節變小,鞏膜和虹膜睫狀體炎消退;4~8周病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但不幸的是好景不長,患者繼續用藥幾個月后,療效就開始減退。大約在用藥第2年末,相當一部分患者應用激素所帶來的好處,已抵不過毒副作用所帶來的危害。這是因為皮質激素雖能抑制炎癥,卻不能消除炎癥,更不能阻止病情發展。從患者的X線片上發現,在用激素治療期間,即使癥狀和化驗都有好轉,但軟骨和骨的破壞卻在加劇。長期應用弊多利少,毒副作用甚至比疾病本身更為嚴重,不少患者出現腎上腺皮質機能不全、甲狀腺機能減退、類柯興氏綜合征、糖尿病、股骨頭壞死,甚至心血管、消化、血液、神經和皮膚等多系統損害。
近年研究發現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有阻抗骨質破壞作用,但也要有嚴格的指征,多用于急性活動期伴有高熱、多關節嚴重腫痛,病情急劇進展,其他藥物無法控制者,短療程應用。
生物制劑 并非“神藥”
近年生物制劑逐漸進入臨床,為治療開辟了新途徑。主要包括T/B淋巴細胞及一些細胞因子藥物。
對于患者而言,腫瘤壞死因子是致病的罪魁禍首。它能破壞人體免疫系統,造成炎癥反應和身體損傷。腫瘤壞死因子需要與體內正常細胞的某個部位結合才能產生破壞作用。而以恩利(依那西普)為代表的靶向生物制劑,可以在兩者之間“插上一杠子”,阻止它們“親密接觸”,也就阻止了疾病的發生。不僅能持續有效地緩解癥狀,甚至可以在病程早期阻止疾病的發展。
但生物制劑也并非“神藥”,還需配合一些傳統的免疫抑制劑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有位海南患者誤把生物制劑當作“神藥”,拋棄了所有治療藥物,到北京做了幾次生物治療,就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誰知病情卻越發嚴重。
中藥治療 優勢獨到
許多人認為中藥起效慢,難治頑疾,其實并非如此。以免疫制劑為例,氨甲喋呤要連用4~6個月,環磷酰胺療程在3~6個月至1年以上,硫唑嘌呤療程為3~12個月,維持量要持續治療2~3年以上,甚至有學者主張對重癥患者終身治療。而應用中藥數周內即可起效,且毒副作用較少,利于堅持治療,更有治愈的報道。文獻報告中藥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98%,平均在90%以上。我們的臨床經驗,即使是經治多年久治不愈的重癥患者,經2~3年的治療,幾乎均獲病情完全緩解,甚至臨床治愈之效。顯然,中藥治療具有獨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