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相當于一個微動關節,是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分布在腰椎骨間。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是臨床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統計資料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占骨科門診下腰痛患者的10%~15%,占因腰腿痛住院病例的25%~40%,可見此病非常多見。
癥狀:疼痛為主及其他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多見的癥狀為疼痛,可表現為腰痛、坐骨神經痛,典型表現為由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可在行走或久坐后加重,臥床休息可緩解,有些患者可因咳嗽、打噴嚏等活動而加重下肢疼痛。高位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多表現為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其他表現有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側凸、跛行、下肢麻木等。中央巨大型椎間盤突出患者可發生鞍區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出現足下垂。
病因:退行性改變加誘因
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是本病發生的基礎。椎間盤承受體重,加上腰部又經常進行屈曲、后伸等活動,易造成椎間盤的退變,尤其是下腰椎的椎間盤產生退行性改變。年齡是引起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主要因素,但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
1. 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長期腰部用力不當、過度用力姿勢或體位不正確等情況。這些長期反復的外力造成的損傷日積月累地作用于椎間盤,加重了退變的程度。
2. 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椎間盤在成人后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也較差。
3.種族、遺傳因素:有色人種發病率較低;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發病率較其他民族明顯要低。
某些誘發因素可致使椎間盤壓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包括腹壓增加:劇烈的咳嗽、噴嚏、屏氣和用力排便等,使腹壓增高,引起椎間盤突出。腰部外傷與突然負重:急性外傷可波及纖維環、軟骨板等結構,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未充分準備,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易引起椎間盤突出。不良體位:人在完成各種工作時,需要不斷更換各種體位以緩解腰部應力,如長期處于某一體位不變,可導致局部的累積性損傷,特別是長期處于不良姿勢更容易誘發本病。職業因素:重體力勞動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高。這些誘發因素常見于30~50歲的中青年人,平均手術年齡在40歲。
治療:保守療法與手術
保守治療是指非手術的治療方法,包括按摩、牽引、藥物等。腰椎在勞損和退變之后,常會出現水腫、粘連、肌肉緊繃等癥狀,保守治療能夠消除水腫,解除肌肉緊張狀態,暫時緩解癥狀,具有安全、方便、費用相對較低的優點。但治療效果不徹底,容易復發。
對于久治不愈或嚴重患者,可采用手術治療。方法是通過表皮、肌肉、筋膜等開一個幾厘米的創口,摘除突出髓核,解除對神經的壓迫。
保健:重心后移減小腰椎曲度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保健重點是改變身體重心,減小腰椎曲度。患者不要穿任何帶跟的鞋,高跟鞋會使身體重心前移,容易導致脊柱彎曲加大,對于椎間盤突出患者是雪上加霜。中跟鞋和坡跟鞋的作用也一樣。有條件者應盡量選擇負跟鞋。日常生活中應多睡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要加強鍛煉,增強腰部肌肉。長期缺乏身體鍛煉,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不利于保護椎間盤。睡覺前將腰部和臀部反復抬高呈弓狀,有一定的康復效果。此外,應糾正不良的勞動姿勢,避免體重過重,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