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化名)第二次自殺時,她父親請我給孩子進行危機干預。第一次自殺是在兩個月前,孩子提出自認為更有效的學習方案,受到老師的挖苦和嘲諷,有些同學也附和著老師笑她。回到家父母也不理解,讓她按老師的要求做,別動歪腦筋。于是自己切腕,幸虧發現得早,及時得到治療?!皩W校怕出問題,不敢讓她回學校讀書。因為這已經鬧了三天了,我和妻子輪流看著她,不敢上班,不敢外出?!边@位父親嘆著氣說。
佳成(化名)已經有兩個月沒有去學校了,不出家門而且不和家人說話,動不動就發脾氣。起因是他和另外一個男生同時喜歡上一個女孩,老師知道后告訴家長,讓家長管管孩子,別耽誤了學習;卻支持女孩喜歡另一男生,因為那個男生為人乖巧,學習成績穩定。佳成父母對兒子橫加干涉,查手機,查QQ,偷看日記,請人分析QQ簽名。佳成的情緒時而低落時而暴躁,去醫院看心理???,說是雙相情感障礙,開了抗焦慮抗抑郁藥物。佳成服藥后雖說情緒好些了,依然不想去上學。
近年來,類似小昭和佳成這樣的孩子,筆者遇到上千例。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同時又缺乏責任心,情緒障礙頻發,上不好學,讀不成書,人際交往陷入自限狀態,有些甚至走向自我毀滅。媒體稱這類少年為“玻璃少年”。
誰造就了“玻璃少年”
1.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全家人圍著孩子轉。孩子的喜怒哀樂、衣食住行、人生成長,都成為家庭中的重中之重。其結果是孩子走入學校后,依然以自我為中心,隨時需要長輩提供支持。在這種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缺乏責任的承擔性,毅力和耐力不夠,膽小又敏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堪一擊。
2.孩子不參與生活打理和生存勞動:父輩的努力,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孩子坐享其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們盡一切力量為孩子謀劃,認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少走些彎路,少跌跤,人生道路平坦順心。殊不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嘴高腳虛,眼瞎心盲,走路不穩,時常歪斜,一丟手就摔跤。
3.家長的功利教育心態:孩子的生活內容單調枯躁,功利熏心。無論是培養愛好和特長,還是上輔導班,都是為了和人比;出去旅游,也是為了孩子的見識不比別人少。這種心態教育出來的孩子,要面子不要尊嚴,思想上容易走極端,情緒上悲、憂、怒、躁無常,而且壞情緒時常發泄給家人。
4.文化知識的閱讀遠遠超越生活閱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過早教孩子識字,并努力培養孩子閱讀的愛好。孩子大量讀書,看影視、動漫文學作品,從這些文化載體里看到了社會人事的憂患惡疾,在沒有經歷過而且根本不理解的人生時光里,學會了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玩憂傷,擺深沉,裝幼稚可愛,單純浪漫,出現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及行為問題,不堪承受,又痛苦不堪。
“玻璃少年”的心理強大之路
首先,我們應該讓孩子以其力所能及,參與生活打理,讓他們習慣于自理生活。家務永遠有孩子的一份,讓孩子見證父輩為生存打拼所體驗到的艱辛與快樂,見證到父輩挑起生活擔子養家的壓力,以及壓力中的成就與自豪。
其次是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愛好的培養,才華與能力的爭峰。且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可以讓他們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些輔助性的工作,適當地給予物質回報及精神認同。這樣,孩子就自然地進入工作狀態,為以后的獨立生活打下良好的適應基礎。
只有早日走出溫暖的“玻璃房”,才能避免孩子成為“玻璃少年”。孩子長大后,就能自然擔當起自己遇到的艱難困苦,在同類中圈點出自己的一席之地,享受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