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下班時,小盧在家人攙扶下軟綿綿地走進診室,家人說他是感冒發燒了,咽痛得厲害,量體溫高達38.9度!據家人介紹,小盧身體一向很好,平時傷風感冒并不吃藥,多喝水,多休息,幾天就過去了。但這次總也不見好,吞咽和咳嗽時咽痛的特別厲害,有時耳根都是痛的。這哪兒像簡單的小感冒?我請他們到耳鼻喉科檢查一下,果然和我猜想的不差,是扁桃體炎。
感冒是最常見的一種疾病,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中早有記載。北宋醫藉《仁齋直指方》中,在論述“參蘇飲”這個方子時,首次提到“感冒風邪,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等。從字義上講,“感”是指外感,中醫認為感冒是由于外感病邪引起的;“冒”,有帽子、蒙蓋之意,比喻頭昏困重的感覺,就像有頂帽子蓋在頭上一樣。
西醫稱之為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指鼻腔、咽喉部發生的急性炎癥的總稱。其病原體大多為病毒感染,少數是細菌感染或繼發細菌感染。飲酒、淋雨、受涼、熬夜、疲勞等都可為誘發因素,年老體弱或有基礎疾病,如心臟瓣膜病、糖尿病、肺結核、鼻竇炎、扁桃體炎者更易罹患。
上感根據不同病因共分五種類型。一般的病情較輕,預后也良好,但發病率很高;嚴重的不但影響身體,甚至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患者需根據病情對癥及時、合理、規范治療。
1.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癥狀為主,打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可伴有咽痛。一般無發熱及全身不適,一周內可自愈,無須用藥,多飲水,多休息,注意保暖,勞逸適度。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咽炎表現為咽部發癢、異物或灼熱感,咽痛不明顯;若有吞咽疼痛,則提示合并細菌感染。喉炎表現為說話困難、聲音嘶啞、發熱咳嗽等。
3.皰疹性咽峽炎:表現為明顯咽痛、發熱。檢查可見咽部充血,咽腭弓、舌腭弓、扁桃體表面有白色皰疹及淺表潰瘍,周圍有紅暈。
4.咽-結膜熱:表現為發熱、咽痛、畏光、流淚、咽部和結膜明顯充血。夏季多見,多通過游泳感染。
以上三種情況,除多飲水、多休息、防寒保暖、勞逸適度外,可適當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如合并細菌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5.細菌性咽-扁桃體炎:表現為明顯咽痛和吞咽痛、畏寒高熱。檢查可見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呈1~3度腫大,表面可有點、片狀黃白色分泌物,伴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患者一定要及時足量選用敏感抗菌藥物,規范治療。同時應注意患者的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生活中許多人像小盧這樣,有感冒癥狀時不當回事。如果在發病初期就重視起來,病情也不會遷延發展至此。好在并未出現什么并發癥,在同事的治療下,小盧很快就康復了。
小鏈接
貌似感冒的疾病
急性感染性疾病 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1~2天皮膚出現皮疹,則考慮急性傳染性疾病,如麻疹、風疹、水痘、猩紅熱等。
變應性鼻炎 典型癥狀是陣發性噴嚏連續性發作、大量清水樣鼻涕、鼻塞、鼻癢、吐清痰。不分時間、地點,有致敏因素如花粉、油煙、被絮、冷熱等即可誘發,癥狀可自行緩解。
流行性感冒 急發畏寒、高熱、腰酸背痛、全身乏力等中毒癥狀,而鼻咽喉局部癥狀不明顯。但治療中可出現流涕、咳嗽等病情。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冬春季發病較多,6個月至2歲兒童發病率最高。輕型的表現如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咽痛、咳嗽及發熱等癥狀;典型的“流腦”則表現為突然高熱、頭痛、噴射性嘔吐、皮膚黏膜瘀點及腦膜刺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