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科學的深入研究,人們認識到很多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的發病,都與感染幽門螺桿菌(Hp)密切相關。因此,根除Hp已成為治療胃病的重要環節之一。
目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超過半數(約60%)的人感染Hp,是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需要治療呢?是不是所有Hp陽性的胃病都需要根除呢?有哪些根除方案?對于耐藥Hp又該如何處理?針對這些熱點問題,我國消化內科的專家們已經取得共識。
哪些人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
伴幽門螺桿菌相關感染的疾病 包括消化性潰瘍,早期胃癌術后,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或糜爛,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有胃癌家族史,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性息肉,個人要求治療者。
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 大家熟知的去痛片、阿司匹林等,都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這種藥。由于阿司匹林有預防心、腦栓塞等作用,很多患有“三高”的人都在使用。需要強調的是,長期使用阿司匹林,有少數人會引起潰瘍。阿司匹林和Hp感染,都是導致潰瘍病的獨立危險因子,且有協同作用。如果兩者結合,可使潰瘍以及潰瘍合并出血的風險成倍上翻。因此,長期使用阿司匹林者應該檢查Hp,陽性者需要根除。
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腸道外疾病 近幾年來,對幽門螺桿菌與胃腸道外疾病關系的研究也有新進展。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人,在成功根除Hp之后,能得以緩解或治愈。
清除和根除是兩個概念
必須強調,治療幽門螺桿菌,要求是根除而不是清除。這是兩個概念,清除是指治療1 個療程(1~2周)后,立即復查該菌轉為陰性;根除則是指停藥至少4周后再次復查仍為陰性。如果復查為陽性,說明治療失敗或者幽門螺桿菌繼發耐藥,需要進行補救治療。
初次治療一般多采用以質子泵抑制劑(PPI)為核心加2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是國內外推薦的Hp根除的一線方案。質子泵抑制劑(PPI)可選用埃索美拉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等,抗生素選用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如果根除效果不好,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或采用質子泵抑制劑(PPI)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的新三聯療法;或在三聯療法的基礎上加膠體鉍,組成四聯療法。此外,近幾年應用于臨床的序貫療法,初步顯示效果也很好。
補救治療和避免繼發耐藥的原則:(1)嚴格掌握Hp根除適應癥,堅決反對濫殺。(2)
再次治療應視初次治療的情況而定,盡量避免重復使用初次治療的抗生素。(3) 聯合用藥,避免用單一抗生素,任何一種抗生素的單獨應用都容易產生耐藥性。抗生素與鉍劑、PPI的聯合應用不僅可以減少Hp耐藥株的產生,而且可以提高根除率。(4)選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環素耐藥率低的藥物,療效相對較高,因而也可作為一線治療方案。(5)在Hp根除治療前至少兩周,不得應用對Hp有抑制作用的藥物PPI和鉍劑,以免影響療效。(6)對于耐藥嚴重的地區,可以考慮療程適當延長到14天,但不要超過14天。(7)為提高根除率,四聯療法也可以用于首次治療,盡量減少復治,以免由于反復治療而使Hp產生繼發耐藥。(8)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選擇藥物。(9)對連續治療多次失敗者,應間隔3~6個月之后,讓Hp恢復活性后再做根除治療,如此可以提高根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