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是在體位急劇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時血壓迅速降低,出現腦供血不足的表現,患者突發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等癥狀,嚴重時會發生暈厥,有跌倒及骨折的危險,還會增加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的患病率遠高于其他年齡段。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達15%左右。年齡越大,體位性低血壓的患病率越高,75歲的老年人患病率可達30%以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老年人更是體位性低血壓的高危對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老年人多患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動脈血管彈性減退,順應性下降。而且許多老年人收縮壓的升高要比舒張壓更為突出,特別是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其收縮壓的長期升高使血管壓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當老年人體位突然改變時,由于血管調節反應速度慢及血管張力不足,可致血壓下降而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老年人組織器官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平日活動較少,血液循環功能較差,加之服用降壓藥及利尿劑的機會較多,血容量減少,也會造成老年人站立后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老年人應對體位性低血壓提高警惕,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的老年人,更要加強對原發病的監測與治療,謹慎使用可致體位性低血壓的各類藥物,如某些降壓藥、利尿劑、硝酸甘油制劑、鎮靜劑等。同時要注意多喝水,防止因血容量不足增加體位性低血壓的風險。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就要多活動,以增強機體的運動耐力。體位改變時應緩慢些,避免驟然站立,以降低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病率。一旦感到頭昏或眩暈應及時平臥,保證腦部血液供應,以免發生暈厥與跌倒,防止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