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是常用的疾病治療方法,用藥途徑有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但在治療的具體過程中,患者為了取得較快的療效,會對藥物的使用方式產生誤解。在門診,經常有患者身體稍有不適便要求給他們打針或“掛鹽水”,其實他們只是一般的常見小疾病,吃些藥就好了;還有些需要長期口服用藥治療的患者,為了讓疾病早點痊愈,就私下找小診所輸幾天液……他們堅持認為,吃藥不如打針見效快,作用強。
且不說他們的病情適合哪種給藥方式,單從這兩種給藥方式的優劣長短來看,患者就不宜自作主張。靜脈給藥,藥物可直接進入血液,見效快,但不良反應發生迅速且嚴重,中藥注射劑尤為突出,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如果搶救措施不到位,患者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口服給藥,藥物經過體內代謝,顯效慢,但安全性好。不論口服還是注射,都需要保持相應的血藥濃度,所以需要長期口服藥物的疾病,也絕對不是輸幾天液就可以痊愈的。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每年輸兩次液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更沒有任何科學道理。
臨床上使用的藥物劑型很多,使用什么劑型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病療效,這是由患者病情,以及藥物性質、療效和毒副作用等條件決定的。那么,怎樣選擇用藥途徑才正確呢?
首先是要根據藥物動力學特點,結合臨床病癥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如氫化可的松用于嚴重感染時,應大劑量靜脈滴注;用于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時,應小劑量口服。再如慶大霉素,用于腸道感染應口服給藥;用于綠膿桿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應注射給藥。
其次,要針對不同個體及疾病情況,選擇給藥途徑。老年人預防心血管疾病,首選口服制劑,既安全方便,又經濟實惠;如果老年人心功能差,輸液速度過快或輸液量過大,就容易導致心衰或使心衰加重,嚴重者導致死亡。另外,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肝腎功能差,藥物代謝慢,用藥應適當減量。兒童對藥物反應較敏感,應用兒童專用藥,用藥需謹慎。長期抗生素靜脈滴注,易造成耐藥,并破壞體內正常菌群,引發二重感染,還可能造成肝腎損害以及造血功能障礙。
還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同一種疾病,使用同一種口服藥物,也不能隨便改變服用方式。如硝苯地平治療高血壓,服用緩釋片能夠使有效成分在體內緩慢釋放,保持血壓穩定,有些人為了使血壓快速降下來,用硝苯地平片舌下含服,結果血壓下降過快造成腦灌注不足,發生了腦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