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歲的成老伯4年前查出患有高血壓,一年前又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但成老伯自恃年輕時身強力壯,對這些“小病”根本沒放在心上,服藥也時斷時續。上個星期,成老伯突然發現自己的右側軀體很難控制,特別是右腳,走路時會不受控制地劃半個圈。家人當即將他送到醫院,經神經內科醫師檢查后,診斷為急性腦梗塞。由于送醫較及時,成老伯尚是輕度偏癱;若不及時治療,偏癱程度將可能會逐漸加重。
血管狹窄引發偏癱
成老伯的情況屬于腦血管嚴重狹窄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人體的血管就像自來水管一樣,用的時間久了,管壁上的沉積物就會越來越多,留給血液的通道就會越來越狹窄,大腦供血不足;如患有高脂血癥,脂質的沉積更會加速,形成脂質斑塊。病變到一定程度,斑塊脫落形成栓子,堵塞血管,就會引發缺血性腦血管病。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大多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群。
為大腦供血的動脈包括顱外的頸動脈、椎動脈和顱內的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這些血管如果出現狹窄,可能引發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偏癱。成老伯的偏癱就是由于左大腦中動脈M1段局限嚴重狹窄,血液流通的通道只剩下1%~5%。
用保護傘收納血栓斑塊
腦血管狹窄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如今可以通過“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進行治療。手術時,醫生會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將一根微導絲通過嚴重狹窄血管,在血管遠端釋放一個保護傘,然后送入球囊,在狹窄處擴張后釋放鈦合金的支架,使原本狹窄的血管保持擴張后的狀態,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血供。
在球囊擴張中,血管狹窄處的血栓斑塊會掉落,大的斑塊可能堵塞遠端細小血管,導致偏癱,這也是手術的風險之處。在血管遠端釋放的保護傘,正是用來收納脫落的斑塊,可以使血管堵塞發作的幾率降低3%。
預防再狹窄,術后堅持服藥很重要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會有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利、頻繁打哈欠、口眼歪斜的癥狀。很多病人都是小中風后送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有腦血管狹窄的。手術后腦供血恢復,這些癥狀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應當警惕的是,手術雖然解決了現時的腦血管狹窄,但引起血管狹窄的基礎疾病依然存在,而且治療過程中血管內膜受到一定的損傷,也是引起脂質沉積的因素之一,故而腦血管再狹窄的隱患仍然存在。因此,患者出院后需要連續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類穩定斑塊的藥物,至少半年。半年后,腦血管內膜才能基本恢復。有條件的最好吃一年,以后再狹窄的可能性會逐漸減少。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對腦血管狹窄及動脈硬化性進程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服藥。
提示
腦供血動脈嚴重狹窄者行“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手術”的時間,需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手術時是否放置保護傘,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血管的粗細,二是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顱外的頸動脈等血管比較粗,都適合放保護傘,但顱內一些血管較細,無法放置保護傘。保護傘的價格在2萬元左右,考慮到患者的經濟能力,手術前都會征求患者意見,由其自行決定。手術費用2萬~6萬元。患者五六天后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