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氣溫高,出汗多,腳變得溫暖而潮濕,真菌更是如魚得水,猖狂繁殖,癢得人坐立不安。市面上治腳癬的藥名目繁多,林林總總的治“癬”藥物讓患者無所適從,怎樣才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藥呢?
購藥要看成分與說明
要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只看藥品的商品名,一定得看看藥物的主要成分。一般來說,抗真菌藥物主要包括:⑴抗生素類,如二性霉素、制霉菌素和灰黃霉素等;⑵氮唑類,如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聯苯芐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⑶丙烯胺類,如萘替芬、特比萘芬等;⑷5-氟脲嘧啶,為口服抗真菌藥物。
外用治療足癬的藥物主要是氮唑類,常用有達克寧乳膏、美克或孚琪乳膏、派瑞松乳膏、皮康王乳膏、荷洛松乳膏、皮康霜等。另外,一些化學制劑如水楊酸、苯甲酸、醋酸,中藥酒精浸泡液如土槿皮酊等,也常用于癬病外治。
不同類型的腳癬要使用不同的藥物
丘疹鱗屑型 腳底皮膚不斷有紅斑、丘疹和細小鱗屑脫落。可用抗真菌軟膏,如1%~2%克霉唑軟膏、咪康唑霜、聯苯芐唑乳膏(凝膠)、鹽酸特比萘芬軟膏任意一種外搽患處,每日1~2次。
水皰型 表現為發生于腳底面群集的小水皰,水皰位置較深,不易破裂,數天后干涸而出現脫皮,水皰成批或反復發生。可用酊劑、擦劑外涂,如克霉唑癬藥水、益康唑癬藥水,或與前述抗真菌軟膏(乳膏、凝膠)交替使用。
趾間糜爛型 主要發生于第四趾與小趾之間,局部皮膚浸漬發白,易脫落而暴露紅色糜爛面,嚴重者發生皸裂而疼痛,且常因細菌感染化膿而有惡臭。選用劑型不當而療效不佳時,病情加重。其中糜爛潮濕明顯者,應先用3%硼酸溶液或0.1%利凡諾溶液濕敷;僅有浸漬發白無明顯滲液時,先用粉劑,待皮膚干燥脫屑后再用抗真菌的霜劑或乳膏治療;若繼發細菌感染者,應先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再行抗真菌治療。
角化過度型 主要表現為腳底面皮膚增厚、粗糙,冬季易發生皸裂。治療忌用酊劑等刺激性劑型,可選用滲透性強、藥物濃度高的角質剝脫劑,如10%水楊酸軟膏、白氏軟膏厚涂,必要時外加塑料薄膜封包,每晚一次,使其角質軟化剝脫。
用藥提醒
治療要有足夠的時間 堅持按說明書介紹的用藥次數和療程搽藥。如果搽某種外用制劑一周左右,癥狀明顯好轉,則應該繼續堅持用藥;如果一周還不見好轉,則應更換藥物(不要選用同種類型的藥物)。
治療以外用藥膏為先目前最常用的外用藥物是咪康唑類的抗真菌藥膏,能徹底殺滅真菌,而且可有效滲透到深層皮膚,堅持使用,效果不錯。對于伴有濕疹的患者,可用含抗真菌藥物與類固醇皮質激素的復方外用制劑如派瑞松等。最好洗過腳并擦干后再用藥。
較為嚴重的可口服藥物 如果更換多種外用制劑效果仍不好,就應考慮口服抗真菌藥物。如手足癬發病的面積大、皮疹多,每年發作并已發作多年的人更應選服抗真菌藥物。
選擇治療時機事半功倍 夏季濕熱的環境適合真菌的生長繁殖,而秋冬季節卻是治療手足癬的好時節,因為干燥清爽的天氣讓真菌不易生存,用藥事半功倍,容易徹底殺滅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