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孩子和老人都會“宅”在家里避暑,躲開了燥熱的空氣,卻可能被這樣或那樣的壞情緒甚至極端的心理問題困擾。暑假,家人也要一掃心理陰霾。
別讓孩子 玩瘋了
7歲的歡歡平時非常乖巧可愛,可放暑假后,卻變得越來越調皮,儼然成了小霸王。晚上父母想看電視劇,但是他掌握著遙控器,鎖定在動畫片頻道;父母上班后,他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玩游戲,不肯動筆做作業;周末和父母出門,見什么都想要,不買就撒潑;有客人來拜訪,歡歡也表現得不懂禮貌,胡鬧喊叫……父母為此煩心不已。
心理處方
孩子放假后鬧情緒,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平時是否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有暑假,但是大部分家長們還要照常工作,不要一味地將孩子交給補習班、夏令營,或者將他們丟在家里,早早開始“宅”生活。建議家長盡量多和孩子在一起,一起看書,一起娛樂;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引導、鼓勵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教育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處處起好表率作用,營造充滿民主、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也可利用假期帶孩子去體驗社會、體驗勞動。
別讓老人太孤獨
終于盼來了暑假。王爺爺期待著在省城教書的兒子、兒媳和讀小學的孫子能像往年一樣回老家避暑,但是兒子今年另有安排,一家三口去桂林、九寨溝、三亞環線旅游。如果換做以前,王爺爺還可以不太介意,但是自從前年老伴撒手而去,他常常感到孤單。看著別家老人都是兒孫繞膝,其樂融融,自己進出卻都是孑身一人,愈發覺得活著沒意思,整天悶悶不樂,只有昏昏沉沉地喝著悶酒。回憶著老伴在世,兒孫在身邊的快樂時光,王爺爺常常潸然淚下。
心理處方
心理醫學研究表明,孤獨感是一種感傷情懷,往往會導致人心理活動異常。在寂寞中,喪失親人的老年人愛拿出已故親人的照片或遺物來看,睹物思人,心情變得悲傷沉痛,尤其需要心理調適。
在許多情況下,孤獨的老人明知子女有工作不能在自己身邊,但又期盼著子女回家和自己團聚。這就會產生一種“心理預期”,即在心里計算和等待著兒女的歸來。一旦這種預期落空,就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失落感,所有的負面情緒一起涌上心頭,甚至會引發惡性事件。即使這種“心理預期”得以實現,但團聚的時間畢竟短暫,假日一過完,兒女們都走了,老人又恢復平時冷清的生活。一些老人由期盼、喜悅再到失落,在短時間內情緒大起大落,也很容易造成心理傷害。
因此,為人子女者,除了節假日為老人送去關愛外,平時也要多給予關心和問候,有空常回家陪父母聊聊天、娛樂娛樂、參加體育活動,盡量消除他們心中的孤獨和寂寞。
老年人也要努力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不要把晚年的一切都寄托在兒孫身上。老人可根據自己的性格、文化程度、經濟條件,制訂一套包括健身、學習、娛樂在內的詳細生活計劃,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天即使只按計劃做一兩件小事,也會使生活變得充實。也可以參加適合自己的社會團體,或嘗試社會養老的方式,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努力掙脫孤獨感對自己的束縛,走出個人小天地,投入集體的懷抱,投入火熱的生活。這樣,晚年生活也可以很充實、快樂、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