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補,能補虛療疾,抗衰防老,延年益壽,是祖國養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如果進補不當,反而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進補時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增強進補的針對性 氣虛者可以用人參、黃芪等益氣;血虛者可用阿膠、當歸補血。陰虛者當用百合、鱉甲滋陰;陽虛者則取鹿茸、海狗腎助陽。若無虛癥,則不能進補。例如,患有單純血瘀型冠心病的人,就不宜服用人參之類補氣藥。補氣藥能使血液溶解纖維蛋白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血液凝固,對冠心病人不利。
注意進補的方法和用量 欲使補藥發揮作用,方法十分重要。只有根據補藥的特性采用適當的服藥方法,方可收到預期效果。如人參應小量蒸服或嚼服;鹿茸宜研末吞服或入丸散劑服;補腎丸藥宜淡鹽湯下;等。補藥的服用量一般不宜過大。特別是大熱之品如人參、鹿茸、蛤蚧之類,每次只宜服用少量,久服以圖緩功。如果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往往是欲速而不達,甚至會引起一系列相反的作用,導致其他病變。
藥補不如食補是經驗之談 那些食后能增強體力,振奮精神的食物,都在滋補品之列。比如含粘液質較多的糯米、蓮子、芡實、山藥、甘薯等,都具有滋補作用。性味偏溫的食物,更適于冬令進補,如羊肉、狗肉、雞肉等。中醫認為,海參、動物皮、白木耳、豆類等也具有滋補作用,適宜老年人在冬季食用。
謹防虛不受補 營養的吸收和消化有賴于脾胃的功能,久病體弱的虛證病人更要考慮到消化吸收功能如何。如果進補不當,病者難以吸收,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不但不能增強其體質,反而有礙健康。補救的辦法是在進補的同時,配合應用陳皮、谷芽等有助消化的藥物;或者是先“打底”,即先調理脾胃,促進食欲,然后再投以補藥。
“補藥萬能”是一種迷信 養生不可單靠補藥,藥補、食補、動補須三結合。所謂“動補”,就是指通過適當的運動來達到防病治病、增強體質的目的。那些因閑逸太過而使機體功能減退的虛證病人,適量的運動更是必不可少。
用藥顯效即止 在進補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觀察補藥的療效反應。當身體虛弱的癥狀得到改善或糾正時,即應減量或停止服藥。切忌“多多益善”,以防發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