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兒童多動癥這個病名逐漸在家長、老師中普及開來。孩子不安穩、老愛動,是不是多動癥?不好好做作業、學習成績不好,是不是多動癥?尤其是一些調皮的孩子,老師動不動就請家長:查查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多動癥!一時間,多動癥成為籠罩在許多家長心頭的陰云。
2011年10月,美國兒科學會發布了《兒童青少年ADHD診斷、評估和治療臨床實用指南》,引起了世界兒科醫生的關注??梢?,兒童多動癥不僅使家長揪心,老師煩心,也得到了醫學專家的關心。
望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由抱在手中到滿地亂跑,活潑靈動的身影讓家長滿心歡喜。但是,倘若孩子總是惹事生非,做事經常丟三落四,還容易發脾氣,那么家長就要提高警惕了,他們很可能是患上了兒童多動癥。
何為兒童多動癥
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神經和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颊咧橇φ;蚪咏?,但卻有著不同于常人的異常行為,比如注意力易分散、行為沖動、活動過度等,還伴有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不佳和社會適應能力低下等。
關于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國內外報告不太一致。美國的學齡期兒童患病率為3%~5%。我國目前尚無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現有資料顯示的差別較大,從1%到10%不等,且男童患病率明顯高于女童。
關于兒童多動癥的病因至今還不清楚,可能由多種因素綜合引起,如家族性遺傳、神經生化因素、輕微腦功能損害、鉛中毒、濫用食物添加劑等。
多動癥的發展歷程
1845年,德國醫生霍夫曼第一次將兒童活動過多認定為一種病態。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將兒童活動過度稱為兒童多動癥,至今還在廣泛沿用。1937年,布雷特得利首先使用苯丙胺治療該病,開創了藥物治療多動癥的先例。
到20世紀50年代,學者將此癥與腦功能障礙聯系起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文獻中經常出現輕微腦功能障礙(MSD)、注意缺陷障礙(ADD)、伴有多動的注意缺陷障礙(ADDH)、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等稱謂,這些都是兒童多動癥的別稱。目前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都傾向使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這一病名。
診斷標準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上,多年以來主要靠臨床經驗。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域,以及不同學者的學術觀點和對癥狀的理解,導致對同一患兒做出完全不同的診斷。目前,國際分類和診斷標準中有兩大類被多國廣泛采用,我國根據國際標準并參考國情,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診斷標準,供國內應用。
第一類: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89年出版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簡稱ICD—10。ICD—10對國際精神障礙分類學影響很深遠,世界各國官方的疾病統計都依據該分類。ICD—10疾病分類中,將多動癥劃分為“多動性障礙”。此外,還強調了注意障礙和多動—沖動兩大主要癥狀同時存在。臨床醫師應直接觀察第一手癥狀,如在臨床上存在焦慮性障礙、廣泛性精神發育障礙、精神分裂等,則以上述診斷為主,不診斷為多動性障礙。
第二類: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系統分類,因為有詳細的診斷標準,因此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并廣泛使用。DSM—Ⅳ將兒童多動癥命名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并列出18條癥狀,在9條注意不集中癥狀中,如果符合6條以上,即可診斷為以注意障礙為主型;如果兩型都符合,則診斷為混合型。
第三類:中華醫學會制定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在吸收了ICD—10和DSM—Ⅳ的優點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特色。不僅注意了中外文化的差異,而且還對癥狀的描述做了相應的修改。如果經診斷,符合CCMD—3中的4項多動癥狀,并且符合相應的4項注意障礙,則被判定為多動癥。
新指南對我們有何提示
2011年美國兒科學會(AAP)發布了《兒童青少年ADHD診斷、評估和治療臨床實用指南》。新指南中不乏一些新意,值得我們共同學習和研究。
提示1:診療年齡范圍擴大
與以往的ADHD診斷、治療指南相比,患者的年齡范圍擴大了。從過去的6~12歲擴至4~18歲,說明多動癥可從幼兒時期延續至成人,并不僅限于兒童時期。
由于小齡幼兒的診斷難度大,因此在確診ADHD時應慎重,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細致觀察才能下結論。若早期發現兒童患有多動癥,應盡早治療,以免延誤至成人,造成不良后果。
提示2:除符合以往標準外,還須包括以下條件
(1)發病在7歲或7歲以前;
(2)癥狀必須要在2個或2個以上環境中表現,如學校、公共場合或家里;
(3)在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方面存在臨床上的明確損害;
(4)需排除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分裂癥、情緒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
醫師在診斷ADHD時不僅要符合相關標準,而且還應以監護人、教師及精神健康臨床醫師獲得的相關信息為準。除此之外,還應排除其他共患疾病,如情緒和行為異常、焦慮、抑郁、品行障礙、學習語言障礙、抽動癥、睡眠障礙等。有共患病的ADHD患兒應轉到各專科進行治療;若青少年有物質濫用的癥狀和體征,應先于ADHD的治療。
提示3:遵循慢性病保健模式和家庭醫學治療模式
新指南認為ADHD是一種導致患兒癥狀和功能異常的慢性疾病。目前的治療只能減輕癥狀、改善功能,而不能徹底根治。因此,應將ADHD兒童青少年患者納入慢性病保健模式和家庭醫學治療模式。
提示4:重視行為治療
不同年齡段患兒,應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但都離不開行為治療。
(1)學齡前兒童(4~5歲):應以父母和教師管理下的行為矯治作為首選。若行為干預未取得明顯效果,且持續對患兒日常功能造成影響,可服用哌醋甲酯治療;但要權衡藥物治療的風險性和延誤治療的危險性。
(2)學齡期兒童(5~11歲):允許使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可用于ADHD治療的藥物,并采用患兒父母和教師共同管理下的行為矯治,兩者結合效果更好。
(3)青少年(11~18歲):取得本人同意后,可使用FDA批準的治療藥物進行治療,也可進行行為治療,兩者結合效果更佳。FDA批準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中樞興奮劑(哌醋甲酯)和非中樞興奮劑(托莫西汀等)。藥物治療推薦個體化,藥物劑量應以最大療效和最小副反應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