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一種慢性疾病,但發病時間一般較早,大多數患兒在學齡前就已經出現異常行為。而此時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比一般孩子“淘氣”了點,如此便會延誤病情,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如何才能早點發現孩子得了多動癥呢?專家提醒家長從以下幾方面多加注意,一旦確診應及時治療。
發病早 難自愈
1.嬰幼兒時期:常表現為活動過多、不知疲倦、不聽話、難管教、睡眠不安、喂食困難、亂丟玩具、過分哭鬧、容易激怒等。
2.學齡前期:注意不集中、不肯靜坐、不愿學習、不服管理、好發脾氣、破壞東西;喜歡和小朋友打鬧,有攻擊性、沖動性行為等。
3.學齡早期:是班上有名的“皮大王”,經常惹是生非;易興奮,亂發脾氣,與同學關系不融洽;學習能力較差,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反應遲緩,回答問題思路混亂,對知識的記憶差;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大人看管才能完成。
近年來研究發現,約1/3的多動癥患兒到18歲時癥狀能夠消失,各種社會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還有1/3患兒的癥狀持續到成年才會消失,但會遺留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其余1/3的患兒多動癥癥狀會持續終生。
共病多 危害大
多動癥的核心表現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且易沖動、學習困難等。此外,一半以上的患兒還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如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抑郁、焦慮、抽動、癲癇、睡眠障礙、語言障礙等。正是由于這些共病的存在,使得多動癥的癥狀更加復雜,治療起來也更加棘手。但如果放棄治療,則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對個人的影響 多動癥兒童不僅會出現學習困難,還經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和同學們的另眼相看,還易出現心理疾病。
對學校的危害 多動癥兒童常常在校不守紀律,干擾同學,不僅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學習,還影響了整個班級的教學活動。
對家庭的影響 面對孩子的異常行為,家長不僅內心焦急,而且還易對孩子失去信心,有時惱怒還會采取棍棒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易出現抑郁、對抗、仇恨等異常情緒,影響家庭和睦。
對社會的危害 如果多動癥兒童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地糾正,較重的患兒則會出現具有攻擊性和反社會的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影響社會安定和諧。
早發現 早治療
對于兒童多動癥,我們應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早期治療 對兒童的行為異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療效。若發現學齡前和學齡早期兒童有行為異常時,就應該進行干預并治療。不要等到孩子癥狀明顯了,病情嚴重時再治療,這樣療效就會明顯下降。
綜合治療 要想通過綜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需要家長、老師、醫生及全社會共同參與、相互配合;除此之外,還需與藥物治療、心理行為治療或家長培訓等方法一起使用。
長期治療 多動癥可長期存在,甚至伴隨終身,因此對于多動癥的治療也應是長期的。如果治療時間較短,則會明顯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家長和患兒都要做好長期與多動癥“斗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