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并發各類感染的機會遠遠超過一般人群,發生率為30%左右;男女之間感染的發生率無明顯區別;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死因中占第3位。
糖尿病患者為何易發生感染
糖尿病患者體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機體抵抗力減弱,多種防御功能缺陷,如抗體生成減少、粒細胞殺菌作用減弱等。血糖濃度高還會抑制白細胞的吞噬作用,降低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
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容易發生血管病變,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影響白細胞的動員,抗體的分布也隨之減少。組織血流減少,加上血液黏滯性增高、微循環障礙、組織缺血缺氧,影響局部對感染的反應。組織缺氧易有厭氧菌生長。
糖尿病人的營養不良,可降低機體免疫水平。一般細胞營養減低,局部抵抗力差。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加上尿糖增高,均有利于細菌生長,極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
最常見的感染有哪些
糖尿病繼發感染可由細菌、真菌、病毒等引起,全身大多數器官、系統均可發生。其中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及皮膚等是最常見的感染部位。
呼吸系統是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主要部位,約占45%,病死率可高達41%。如肺炎、支氣管炎、肺膿腫、肺結核。
尿路感染僅次于肺部感染,女性多于男性,前者為19%,后者為2%,這與女性尿道短而直有關。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和腎盂腎炎,以膀胱炎和腎盂腎炎最為常見。
皮膚化膿感染包括毛囊炎、癤、癰等,偶見丹毒。糖尿病患者的癤腫常此起彼伏,經久不愈,病原菌多為金葡菌感染。其次為壞死蜂窩組織炎,常見病原菌有溶血性球菌、金葡菌、梭狀芽胞桿菌等。發病猛,進展快,炎癥易向四周擴散。感染還可累及皮下組織及筋膜,形成壞死性筋膜炎,常由溶血性鏈球菌、厭氧菌或大腸桿菌引起,多在外傷后發生。
肝膽道感染常見膽囊炎、急慢性肝炎。其他還有牙周炎、鼻竇炎、中耳炎、胃腸炎等。
如何防治糖尿病合并感染
即便是輕微的感染,糖尿病患者亦不可忽視。應根據糖尿病病情、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以及病原微生物種類,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并根據療效及時調整。
嚴格控制高血糖 治療糖尿病并發感染的關鍵,是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因為高血糖不但是各種并發癥的重要原因,而且還是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因素。合并感染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血中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等致高血糖因子增高,反過來使血糖升高,使感染更難控制。對感染較嚴重者,應及時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為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有條件時可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血糖較高時(大于11.9毫摩爾/升)也可先靜滴胰島素。如沒有特殊禁忌,可考慮加用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增強胰島素的功效。
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感染一旦確定,應盡早做痰、尿、血、膿的涂片檢查,病原體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最佳的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治療可以聯合為主,足量足療程。
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 糖尿病患者蛋白質合成減少,分解加強,易發生低蛋白血癥,是易患和加重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治療感染期間不應過度節制飲食及減肥。要足量攝入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補充微量元素。進行營養支持時最好采用腸內營養,以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動,也可避免腸外營養的各種并發癥。此外,還需注意臥床休息,暫停常規的運動治療。
注意個人衛生 保持口腔、皮膚、足部的衛生,勤刷牙、勤洗澡、勤更衣;及時治療甲溝炎、雞眼、胼胝、腳癬、甲癬等感染;婦女應經常保持外陰部清潔;合并末梢神經病變者,避免熱水袋引起的燙傷,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必要時配合外科治療 某些感染如腎膿腫、癰、蜂窩組織炎及某些少見感染,應配合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