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都可引起慢性心衰,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肺心病、風心病及先心病等。慢性心衰尤以老年人多見,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慢性心衰發生率可達10%,是導致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針對慢性心衰的干預措施,除積極控制原發疾病外,限鹽、限水及合理用藥是必須的措施,稱為慢性心衰防治的“三件寶”。
限鹽 在我國許多地方,人們的攝鹽量偏高,每日可達9~12克。許多慢性心衰患者也有攝鹽量偏高的不良習慣,如果不加以糾正,必將造成容量負荷增加,導致心衰程度加重。有關報道表明,每攝入0.9克食鹽就會增加100毫升水滯留在體內,這是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償的主要誘因之一。所以,專家告誡心衰患者“鹽罐猶如毒蛇”,必須嚴格限鹽。無癥狀患者每日攝鹽量應控制在4克以下,如果有氣促、水腫等癥狀者,則應控制在2.4克以下。
限水 慢性心衰的發生主要與心臟泵功能障礙,造成體循環或肺循環淤血有關,水腫是心衰急性失代償的重要標志之一。凡是有水腫癥狀的慢性心衰患者,不僅要嚴格限制食鹽攝入,還要注意限制水的攝入。飲水過多除可誘發心衰外,還可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癥,因此,患者要將每日飲水量控制在1 700毫升以下,包括茶水、飲料及牛奶等。
合理用藥 傳統用于心衰治療的藥物,除利尿劑外,特別強調增強心泵功能(心肌收縮力)的藥物,如洋地黃制劑的應用。長期的臨床實踐表明,對冠心病、肺心病及高血壓心臟病所致心衰的患者,洋地黃的應用受限,尤其不適合用于慢性心衰的防治。近年來多推薦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及β受體阻滯劑等,作為慢性心衰防治的一線藥物,與小劑量利尿劑合用,以有效控制慢性心衰。因而,在慢性心衰的防治中,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優選ACEI或ARB,加上β受體阻滯劑和小劑量利尿劑,構成三聯組合,長期維持治療。另外,患者應將服藥時間放在上午,避免晚上服用,以防干擾睡眠與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