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宋最近一直在關注媒體上有關PM2.5的報道。據他了解,PM2.5是《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新增的監測指標。由于粒徑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大。聽人說自己居住的城市PM2.5一直超標,小宋決定使用口罩來防護,但是朋友卻認為沒有用。究竟孰對孰錯?聽聽專家怎么說。
普通口罩很難hold住PM2.5
在我們的生活空間里,每時每刻都會與大氣中大大小小的顆粒物同呼吸、共命運。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可直接進入人體肺泡,不溶部分沉積在肺部,誘發或加重多種呼吸系統疾病;而可溶部分則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全身,影響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全身多個系統的健康。
口罩的阻塵效率高低,以其對微細粉塵,尤其對5微米以下的呼吸性粉塵的阻隔效率為標準。一般的紗布口罩,其阻塵原理是機械式過濾,當粉塵沖撞到紗布時,經過一層層的阻隔,將一些大顆粒粉塵阻隔在紗布中。但一些微細粉塵,尤其是小于2.5微米的粉塵,就會從紗布的網眼中穿過去,進入人的呼吸系統。
另外,口罩本身的防護效果并不等同于最終的防護效果。如果用戶選擇的口罩和面部曲線不太貼合,或者沒有正確地佩戴,導致密封性不佳,必定會導致實際防護效果降低甚至消失。因此,用戶在選購口罩時,不僅要考慮口罩的防護等級,還應當考慮這款口罩是否適合自己的臉型,能否在舒適佩戴的情況下做到完美密封。
高級別防護口罩能否hold住PM2.5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口罩,按用途大致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是防飛沫、防菌,主要是一次性醫用口罩;第二類是防異味,主要是活性碳口罩;第三類是防塵,主要是傳統口罩及海綿面具;第四類是防毒,主要指防毒面具。
不同的口罩具有不同的防護等級。高級別的防護、防塵口罩有N95/R95/KN90/KN95、3M9332/FFP3等,基于各國不同的防護標準而命名。例如,N95口罩就表示它通過了美國的NIOSH標準,對0.3微米的非油性顆粒物具備最低95%的防護效果(在使用者佩戴良好貼合的前提下);R95就是對0.3微米以上的油性/非油性顆粒,都具有最低95%的防護效果。一般來說,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標準,后面的數字越大代表防護等級越高。
是不是N95或以上級別的口罩就能徹底地阻擋PM2.5呢?目前并沒有科學的測試數據予以佐證。市場上傳說某些口罩能防PM2.5,只是商家的一種銷售手段,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帶高級別的防護口罩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例如,呼吸功能本來就不好的人,如果佩戴了呼吸阻力過大的口罩,輕者易造成呼吸不暢,使病情加重;重者可能會引起呼吸系統衰竭而危急生命。由此可見,選擇什么樣的口罩,還需因人、因用途而異。
正確佩戴口罩是關鍵
口罩能否起到應有的防護作用,關鍵要看使用者能否正確佩戴。方法是:首先將口罩展平,有顏色的一面向外,有金屬片的一邊向上。然后,用雙手將口罩拉向面部,一手按住口罩,另一手將護繩繞在耳根部。戴好后,雙手上下拽拉口罩邊沿,使其覆蓋眼下至下巴區域。
還要注意,佩戴口罩后要避免觸摸口罩,以免污染口罩;脫下口罩時,應盡量避免觸摸已沾染了灰塵或病菌的外側部分,而且脫下的口罩要及時放入膠帶或紙袋內包好;如果每天都佩戴口罩,必須做到每天更換;發現口罩有破損或污染嚴重,應立即丟到垃圾桶里去。只有這樣才能使口罩發揮其有效的防護作用,抵御大氣污染物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