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一句順口溜說:“常喝黃芪粥,人老無病憂”。取黃芪10克,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后水煎取汁。共煎兩次,合并煎液,分為兩份。每份加大米100克煮粥,待熟時調入冰糖少許,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健脾補肺,益氣升陽,固表止汗。適于肺脾氣虛、中氣下陷、表虛不固、汗出異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黃芪,古稱黃耆,入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味甘甜,性微溫,能固衛氣,補中氣,生清氣,為溫養強壯之佳品。現代研究發現,黃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氨基酸、膽堿、甜菜堿、葉酸等多種有效成分,對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改善心肺功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皮膚血液循環、保護肝臟、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利尿、健腎、降血糖、鎮靜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
黃芪是一味常用的補氣藥,明代李時珍將其奉為“補藥之長”。中醫認為,人參是峻補藥,能夠大補陽氣回陽救命。但如果是老年人慢性氣虛,要一點一點來補,就要用黃芪了。它的特點是補氣且沒有有壅滯的感覺,也不容易上火。除熬粥外,還可制成其他菜肴。
紅棗黃芪煮花生 連衣花生100克,去核紅棗100克,黃芪20克,加水適量煮至花生爛熟即可。花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油脂,紅棗能生津,黃芪行氣活血,三者搭配,補氣活血功效顯著。濕熱重,痰濕較甚,或腸滑腹瀉、舌苔黃膩的人不宜食用。紅棗糖分豐富,糖尿病人最好少吃。
黃芪蒸雞 黃芪50克,老母雞1只,蔥、姜、料酒、鹽各少許。將黃芪洗凈,與蔥、姜一起放入雞腹內,將雞置入蒸盆,加鹽、料酒、水適量,武火蒸2小時即成。氣血雙補,溫腎健脾,適合于腎炎病人食用。
哪些人適合用黃芪
黃芪面色(面色萎黃) 臉色比別人黃,而且沒有光澤,眼睛也沒有神采。
黃芪肌肉 肌肉松軟,皮膚松弛,老了以后下巴耷拉下來了。
黃芪水腫 平起早晨起來就容易水腫(眼睛、腿),腿也容易發沉,容易疲倦。
黃芪骨骼 骨頭沒有別人那么強壯,典型的特點是腿比較細,腿腕子、腳脖子、手脖子都比別人細,而且是一種浮胖的感覺。
黃芪體質 身體一直比較弱,容易感冒或七七八八的小病,容易自汗,汗比較多。
上述情況適合用黃芪來養生。
禁忌: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癥者,不宜服用黃芪;如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干唇燥、咯血等癥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服用黃芪;胸悶胃滿,表實邪旺,氣實多怒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