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飛速發展,讓中國大陸的GDP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我們拋棄GDP的眼光,拋開我們的GDP里有多少外資的GNP在里面,來看看中日差距到底有多大,像臺灣富士康就為大陸創造了多少GDP。
日本GNP遠超中國
留日工科博士鐘慶說,日本學者之所以反復強調產業結構而不甚關注GDP,是因為無論是名義GDP還是購買力平價GDP,這個指標只有在產業結構相似的國家之間才有可比性。GDP只是虛名,真正的財富來自大工業體系。日本學者很注重研究中國的基干產業,因為在日本人看來,GDP純粹是泡沫,各國算法都不相同。但中國為了GDP已經走火入魔。房價漲了GDP會上去,外資來了GDP也會上去。
日本作為全球四大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中國)之一,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日本作為島國,國土面積僅為37.7835萬平方公里,人口1.28億,卻創造了5.4742萬億美元的GDP,約占全球GDP的8.8%(2010年數據,2010年全球人口接近70億)。GDP在日本經濟總量中占比不足40%,也就是說日本的GNP估計會超過13萬億美元。GNP叫做國民生產總值,等于GDP加上國民在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GNP不等同于GNI(國民總收入),這兩個概念被人為的混淆了,因為很多經濟體的國民在國外的收入大部分并沒有流回到母國,而是存留在國外。
另外,日本GDP數據按日元計價增長不快,按美元計價增長很快。1986年日本的GDP是2萬億美元,1991年3.46萬億美元,2000年4.67萬億美元,2010年5.47萬億美元。2010年日本GDP僅僅相當于1986年的2.7倍。
如果按照日本本幣計價的GDP:1986年的為335萬億日元,2010年479萬億日元,2010年僅僅相當于1986年的1.4倍。所以研究日本千萬不要忘了日元從1989年的142日元兌1美元升值到今天的78日元兌1美元,差不多升值了一倍。
還有一個海外日本
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2010年年底,日本政府、企業、個人投資者持有的海外資產總額為563.526萬億日元(約合6.88萬億美元),日本持有的海外凈資產為251.495萬億日元(約合3.07萬億美元)。2010年日本的海外凈資產是1986年(1804億美元)的17倍,是1991年(3831億美元)的8倍,是2000年(1.109萬億美元)的2.8倍。
現今,日本掌握了大量海外礦山,同時又是“城市礦山大國”,金銀等貴金屬擁有量世界第一;日本被稱為“國民酷值”(文化產業)第一的國家;2009年4月,英國《經濟學家》公布日本創新力全球排名第一;2011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了各國人均壽命排行榜,日本名列第一。日本持有海外凈資產已連續19年稱冠全球。2009年日本的GDP為5.07萬億美元,日本的海外凈資產相當于GDP的58%!2010年,日本對中國的貿易出口金額達到13萬億日元,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對于日本經濟,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兩個:一個就是本土經濟,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蹣跚;另一個則是它的離岸經濟,在全球配置資源,暗自發力,由跨國公司與財團為單位串聯起來的龐大帝國已經悄然形成。
中國在GDP上超越了日本固然可喜,但是我們應該注意衡量一國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指標GNP(國民生產總值),中國在GNP上依然落后于日本。商務部研究院日本問題專家唐淳風有個很好的比喻:“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業的收益和海外資產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標。就像一戶農民,你不能光看他田里種糧的收獲,還得看他兒子在外打工、經商、辦企業的收入。不能光看他鄉下的土磚房,還得看他在城里買的小洋房、門面房和工廠廠房。”由于有著龐大的海外布局,日本制造產業的許多GDP被統計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但在GNP上日本一直保持了高增長,單從經濟上看,它已經在海外打造了一個新的日本!
而且日本的海外資產中,一半以上都是直接投資于制造業和不動產等各類產業。全球哪個地方經濟火熱,哪個行業銷售旺盛,哪個地方就有日本資金在運作。新能源、水資源、高速鐵路、糧食基地等項目旺盛,更是日本新時期經濟增長戰略的必爭前沿。
豐田旗下有豐田通商,豐田通商已經收購了印度尼西亞、越南的稀土礦山,還在著手收購澳大利亞CSG液化天然氣項目股權。索尼旗下則是索尼生命保險,目前金融部分占索尼資產的三分之一。
中日的真正差距在何處?
那么中日之間的真正差距在哪兒呢?
一、中國實現和日本同樣的GDP總量,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4倍。
二、看我們的GDP雖然和日本齊平,但我們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6倍。日本的人均GDP是我們的10倍,每平方公里國土的GDP產出是我們的26倍。
三、人均壽命:中國是73.5歲,日本是83.5歲,日本國民的整體壽命比中國高10歲。
四、兩國企業的國際品牌數量:日本有多少家?索尼、松下、夏普、優衣庫、精工、佳能、富士,數都數不過來。而中國呢?基本沒有。在全球擁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的企業,日本有3000家,德國800家,荷蘭200家,中國16家,美國14家,印度3家。從事寺廟建設的日本金剛組公司,歷史長達1400多年。
五、中國和日本環保的差距,也很明顯。你去日本,城市之干凈,鄉村之純美,讓你嘆為觀止。中國最新森林覆蓋率24%。美國森林覆蓋率33%。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7%,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環境問題、水污染問題讓中國的奶粉企業和食品企業基本沒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的高端奶粉基本都是進口。有人問:“我們的藍天白云小橋流水去哪了?”它們中的有一些變成GDP了。這就是中國GDP的代價。
六、高端核心制造業的差距: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工業設備,基本都是日本或德國的,自己的生產能力還非常差。你看一個數碼相機,中國基本無法生產它的核心部件,像電視臺的攝錄像設備,基本都是日本產品的天下,如果哪天不用日本設備,中國所有電視臺要停工了。
日本在超導技術、材料技術、納米技術、下一代DVD技術、平面顯示屏技術、硅技術、空間及造船技術等高新領域掌握著世界領先的技術。
在傳統行業領域,新日本制鐵處于世界第3名,第4名則是日本的JFE制鐵;三菱化學排在世界第5位;美國的GM雖然在汽車領域暫時排在第1位,估計很快就會被第2位的豐田超過;家用電器的前15名被日本包攬(前5名是松下、日立、東芝、夏普和三菱電機);日立和三菱合資的半導體公司排世界第4位;NTT在通信領域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