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直面當今大部分高校中文系的戲劇欣賞課程建設,會發現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沒有形成規模,師資力量缺乏;未形成完整教學體系,缺乏高質量教材;教學手段研究與運用單一。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戲劇欣賞課程建設應當著力于拓展教育思路、拓寬教學渠道和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來達到課程建設相對完善之目的。
[關鍵詞]高校;戲劇欣賞;課程
隨著高校的社會化、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發展進程中已經凸現很多問題,有的高校甚至出現傳統文化的缺失狀況。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戲劇欣賞課程無疑是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當了文化載體的角色,同時在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成為新時期中國高校中文系本、專科的重要課程。今天的傳統戲劇欣賞課程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在高等院校的傳播。直面今日中國高校的傳統戲劇欣賞教育,探尋戲劇教學的規律,建構傳統戲劇欣賞課程教學模式,是戲劇欣賞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高校中文系戲劇欣賞課程開設現狀分析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媒體的高度發達讓我們對世界觸手可及,而在我們欣然接受現代潮流文化的同時,卻冷落了中國傳統文化。譚派京劇演員譚孝曾委員就指出:“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梅艷芳可是不知道梅蘭芳,表面上看很可笑,其實是很可悲的,加強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于傳統戲劇文化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這種文化知識的積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重點就在于教育。所以,把戲劇欣賞課程作為一門素質培養課程在中文系開設,一定程度上來講,這是一種人文教育、通識教育、文化教育,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中文系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目前國內的傳統戲劇教育無論在教材、教師及相關的專題教學研究等方面,還是在戲劇教育課程的構建上都存在較多缺陷,其帶有共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1.沒有形成規模,師資力量缺乏。
現代年輕人對傳統戲劇文化知之甚少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而對于外來的流行文化,比如說流行街舞、搖滾樂卻能夠一拍即合,大眾文化舞臺被“快餐文化”、“洋文化”占據,中國傳統文化被迫退居其后。針對傳統文化接近“斷層”的現象,目前部分高校積極開設傳統戲劇欣賞課程,但多數在課程的設置及教學上缺乏傳統文化精神主題的傳播。許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系和公共基礎部的部分專業和師資與戲劇相嫁接,開設戲劇欣賞課程,課程的教師很大一部分在邊教邊學中由人文科專業轉向過來,教師隊伍的戲劇專業理論素養和實際創作積累相對缺乏。部分教師在戲劇方面的知識結構(尤其是戲劇理論的學養)不甚豐厚,許多教師在戲劇欣賞教學中照本宣科,流于放映碟片,有的院校專業教學點甚至沒有一個接受過傳統戲劇學歷教育的老師。雖然部分教師往往以經驗和體會補充了教學的內容,但缺乏戲劇的系統性理論基礎,很難把體會和經驗上升到學理層面,同時在教學時間上也不能給予充分的保障,這成為當前戲劇欣賞課程建設的第一個大問題。
2.未形成完整教學體系,缺乏高質量教材。
擁有傳統戲劇欣賞課程教育的院校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在課程的指導思想、知識和課程結構等方面有的已經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學體系。但各個院校的教學體系在理論上卻大相徑庭,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在教材、教法的研究探討方面缺乏創新精神。同時,相關戲劇欣賞理論的高質量書籍卻鮮有出版,在實踐教學中,由于缺乏與實際相結合的高質量教材,學生戲劇欣賞的能力與素質的提高遭遇“瓶頸”,不利于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
3. 教學手段研究與運用單一。
戲劇欣賞課程的開設,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戲劇欣賞能力。以傳統戲劇為主要教學載體的教學活動,更有傳承中華千年傳統文化的作用:通過戲劇欣賞能力的提高,通過傳統戲劇這一文化載體,使學生能真正領會傳統文化的真諦。但目前各開設戲劇欣賞課程的大中專院校,在教學手段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多數所謂的多媒體教學,就是簡單地把學生放在教室內觀看影碟,學生在這種單調的學習模式中學習,漸漸對戲劇失去興趣。戲劇欣賞課程的開設與其初衷背道而馳。
二、戲劇欣賞課程建構的基本對策
我國傳統戲劇教育和教學發展所折射的上述問題,既有社會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傳統戲劇欣賞課程本身的問題。對于教育者來講,如何結合新時期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發展的格局來探究傳統戲劇欣賞課程的規律,從教學改革入手創立傳統戲劇欣賞課程教學的特色,開創傳統戲劇教學的新格局,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課題。
1. 加強教學研究與師資建設。
挖掘和探究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轉化機制,是傳統戲劇欣賞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落腳點”,而實施轉化的關鍵是要有較強的師資和學科研究。當前各院校的傳統戲劇欣賞課程的發展正處在一個繼續探索與研究的“拐點”上,大多數院校都沒有形成真正的教學體系,在整體的教學質量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加大量的積累的基礎上,提高質的要求,已成為提高傳統戲劇欣賞教學的突破口。傳統戲劇的師資有四類,其中三類缺一不可:一類是學科帶頭人,這類人數量不多,但決定著教學與學科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另一類是戲劇欣賞理論的前沿研究者,是培養學生戲劇文化學養和學理的骨干師資,是專業的中堅力量,是院系教學水平的基本保證;還有一類是專業技能的教學骨干,是完成教學能力轉化和戲劇作品創作的基本力量。
2.全面整合傳統戲劇欣賞教學資源。
戲劇欣賞教學體系的形成是傳統戲劇欣賞教學模式創新的最終目標。要實現教、學一體化,必須全方位地整合傳統戲劇的有關資源、師資結構、課程結構、知識內容、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等資源內容,并發揮教學資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發教師的積極性與學生創作的能動性,從而把教的理論和學的知識與技能轉化到實際教學過程中來。
3.教學手段多元化。
戲劇欣賞課程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本身具有藝術審美和文學審美的雙重特征,因此它成了提高大學生審美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把戲劇欣賞課程作為一門素質培養課程在中文系開設,利用現代媒體技術與課程教學相整合的教學手段,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對傳統優秀戲劇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能力的目的,從而普及傳統戲劇文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讓學生領悟戲劇藝術的真諦,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
在具體的教學手段上,還應利用媒體技術與課程整合,即在課程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應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其對傳統戲劇課程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4.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戲劇欣賞課程僅僅把課程理解為播放影碟,造成學生的戲劇欣賞能力下降,課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當然,在戲劇欣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通過觀摩大量的經典戲劇來傳授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學與媒體資源的交叉并不局限于課堂感知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在實踐中使課程呈動態性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如果說傳統戲曲需要專門的訓練且較難應用于實踐的話,那么話劇就是大學生較熱衷的一種實踐形式。
探究傳統戲劇欣賞課程教育的規律,建構戲劇欣賞課程的教學模式,創建戲劇欣賞課程教學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對戲劇欣賞課程教育本質屬性的理論創新認識上,更要扎根在戲劇欣賞教學目標的實踐過程中。這種建構不僅要體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特色及著力提高學生戲劇欣賞能力與審美能力、改變過去的戲劇鑒賞教學單一的模式、創建教學手段多元化,而且應用開展戲劇欣賞教育的同時應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體會。
參考文獻
[1] 楊戈.論戲劇藝術的教育功能[J]. 當代戲劇, 2006(03) .
[2] 孫惠柱.戲劇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 戲劇藝術, 2002(01) .
[3] 聶在垠.戲劇教育:高校美育的重要范疇[J].文教資料, 2005(16) .
[4] 周雅俐.發揮戲劇藝術教育優勢 促進大學生素質提高[J]. 四川戲劇, 2006(06) .
[5] 孫娟. 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戲劇藝術教育初探[J].決策咨詢, 2004(11) .
[6] 劉立濱.對當下中國戲劇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戲劇藝術, 2007(01) .
[7] 陳漪.非專業戲劇教育及其育人價值[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06(02) .
[8] 蒲宏偉. 戲劇藝術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當代戲劇, 2004(04)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