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校園安全事件頻繁,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教學和教育秩序。根據校園安全工作出現的新特點新情況,要從校園安全事件的種類和危害入手,認真分析造成校園安全事件的原因,找出應對校園安全事件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校園;安全事件;安保對策
近年來,校園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學生受傷害事件呈上升趨勢,學校安全工作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新情況。
一、校園安全事件的類別
危害學校可能發生的安全事件歸納起來有兩大類:1.校園內安全事件:火災、食物中毒、運動傷害、擁擠踩踏、各類摔傷、財物被盜、酗酒滋事、打架斗毆、自殺他殺以及突遇自然災害等。2.校園外安全事件: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治安事件、財物損失(被騙、被盜)、惡性傷害事故和工廠實習期間發生的事故等。
二、校園安全事件的形成原因探究
學校發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很多,校園安全問題錯綜復雜,但觀其形式、究其原因可分為客觀隱患、主觀疏忽、管理不力及外部影響和自然原因等幾方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安全教育不到位,對安全工作重視不夠。這幾年各類高中都在擴招,一些學校管理者十分重視經濟效益,卻忽略了校園的安全管理,對校園安全隱患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學校師生員工的安全教育強化不夠。如私接亂拉電線、違規使用“熱得快”等大功率電器的現象較為普遍;在宿舍吸煙、點蚊香、點蠟燭等引發的災害事故也時有發生;學生在校外租房,缺乏監管;封閉式管理學校的學生爬墻外出,通宵上網等導致的意外傷亡和治安或刑事案件,等等。
2.安全經費不足,安全監管不到位。有些學校因辦學經費不足,一些年久失修的教學樓、宿舍樓及其他教輔場所還在繼續使用。另外,因經費不足,學校對安全設施的投入不足。如有的學校消防器材未按規定配足,有的宿舍沒有安裝應急照明裝置,有的技防系統(監控)的覆蓋面嚴重不足,有的學校從事安全保衛人員的配比不夠,從而導致技防和人防都不到位,容易引發安全事件,值得各高中高度重視。學校相關部門對教學、生活的各個環節監管不力,容易發生安全事件。
3.心理疏導不到位,心理失衡。進行蓄意破壞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從普通初中進入學校的,部分學生存在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不懂如何正常地與他人相處等心理疾患。這些心理疾患如不加以疏導,就會導致心理失衡,達到一定程度往往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
4.亞文化和不良的外部環境對校園的影響。近年來,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封建迷信活動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泛濫,文化事業受到消極因素的嚴重沖擊,危害學生身心的東西屢禁不止,使學生認知產生偏差。有些學生由于意志比較薄弱,容易接受外界的影響,面對不良現象和行為,往往缺乏辨別和判定能力而躍躍欲試。
三、校園安全事件的應對措施
要確保學校安全,必須抓好安全教育,增強師生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護的能力,抓住關鍵環節,把握規律,切實加強安全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盡量將安全事件消于無形,將安全事件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為此,必須做好如下安保應對措施:
1.突出主題,安全教育推陳出新再深化。常掛在嘴邊的是安全教育,最容易忽視的也是安全教育。不少學校安全教育強調多,落實少,雷聲大,雨點小。安全教育要常態化,突出主題。如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有規律地設計安全教育主題;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典型案例設計安全教育主題;根據上級文件指示精神和當前形勢合理設計安全教育主題。安全主題教育要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思路,納入班級管理考核重要內容。主題教育形式要多樣化,力求創新,克服單一化和隨意性。
2.重在落實,制度建設日臻完善更科學。制度建設是依法治校的中心環節,也是搞好安全管理的保證。隨著管理模式的變化,新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固然重要,但執行力更為重要。要強化制度管人、照章辦事的意識,提高全體師生遵守規章的自覺性,加大違規的制裁力度,捍衛依法治校的尊嚴。
3.管理有力,周邊環境著力整治再優化。因為環境的變遷,校園周邊環境也隨之改變。治理的重點就要轉移到學校門口秩序、周邊飲食住宿點、周邊社區居民與師生的關系。學校要積極協同城管、公安、交警、工商等相關部門有力整治周邊環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以優化周邊環境。周邊環境的優化要達到和諧、平安、有利于師生的生存與發展的至上目標,力爭被搶、被盜、被傷害的事件不再發生。
總之,確保校園安全是高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校沒有安全的教育教學環境,便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師生要認清安全工作的嚴峻形勢,認真分析安全事故的主要成因,全面落實安全工作的防范措施。只有全員參與齊抓共管,才能保證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