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量閱讀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習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語文教師要認真地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把課外閱讀當作學生可以隨意處理的自由作業,有計劃地、合理地進行統籌安排,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學生做指導讀書筆記應有階段性,做到循序漸進;讀書筆記應不拘一格,形式多樣。
[關鍵詞]做讀書筆記;循序漸進 ;形式多樣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有很高的要求,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從這個數字我們可以體會到,課外閱讀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文教師要認真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把課外閱讀看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習慣,另一面教師要督促、檢查且及時了解課外閱讀情況。如何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呢?
一、分階段、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一年級學生,教師應開始讓他們嘗試做讀書筆記。因為識字有限,大多數學生只對一些畫報類書籍感興趣,做筆記當然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把一些常用的成語、名言及易懂的佳句抄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寫,背誦。做到“每日一抄”“每日一記”。
二年級學生,課外閱讀已成了他們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了幾個月的訓練,學生已經能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讀書筆記了。不僅摘抄一些好詞佳句、名言諺俗語等,而且能說上一兩句簡單的感受見解。如幾個學生在讀了《三毛流浪記》后,分別寫下這樣幾句感受:“我很佩服三毛,雖然他很窮,但很有骨氣,不給富人當兒子,不做小偷做壞事。”“我覺得三毛很可憐,沒有爸爸媽媽,沒有家。我覺得自己很幸福,真想幫幫他。”“三毛很善良,很可憐,卻時時不忘幫助身邊的窮人。”雖然只是三言兩語,卻能看出學生在閱讀上有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閱讀能力,可以試著讀少兒版的名著之類的書籍了。筆者要求他們讀《西游記》和《中國神話故事》,人手一冊,這樣便于在書上做些批注。圈、點、線等必不可少,還可以上面寫下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開始的一兩個章節,筆者領著學一起閱讀并指導做批注。后來讓學生獨立閱讀,利用中午的時間抽查翻閱。一個學期下來,大多數學生不僅把兩本名著啃得爛熟,書上圈點隨處可見,而且還做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有好詞佳句、妙段,還有對人物的賞析評論、讀后感想等。
四年級學生,寫讀書筆記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經過幾年的積累,教室里各類圖書已有三百多冊,而且每學期都在增新。學生每星期更換一本課外書,周三、雙休日各寫一篇讀書筆記已成了常規作業。學生能自覺、自主地閱讀并做讀書筆記,質量也日趨提高。
二、采用形式多樣的做筆記方法
1.標符號。指導學生讀書的時候,要求學生把書中重要的或者有疑問的地方,用各種符號(如直線、括弧、問號等)做標記,或在書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想,這就是符號式筆記。做符號式筆記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所讀的書必須是自己的。他人的書不能亂批亂畫。二是每一種符號所代表的意思,自己應該固定下來,不要隨意改動。三是符號不能作得過多。如果整頁整頁都圍上圈,畫上線,全都成了重點,就等于沒有了重點,符號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四是筆記要清楚整齊。
2.做摘錄。這種筆記就是把從書刊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對自己很有啟發的內容摘抄下來。這種方法看起來比較費事,其實是一種省時省力積累知識的好辦法。做摘錄筆記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有選擇地摘錄,做到“少而精”。“少”指字數較少,“精”指內容把握要點。二是忠實原文。作者怎樣寫,就應怎樣抄,不能改動詞句,連標點符號也不能改動。
3.寫感想。感想式筆記是指讀完一本書或一篇好的文章,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出來,也叫讀后感。這可訓練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這種筆記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適當引用原文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寫出真情實感來。這是學生最常用的一種讀書筆記。學生有時在摘抄筆記的后面記上幾句自己的感受和啟發,有時洋洋灑灑地寫上幾百字的讀后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了做讀書筆記這一源頭活水,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思路暢通了;有了這源頭活水,學生有了收獲的成功體驗,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強了,在吸引知識的過程中,寫作也運用自如了。讀書筆記,是學生儲蓄知識之道。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