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語言精煉,內涵豐富。如何通過教學讓學生深切地領悟詩中所蘊涵的意蘊,把握詩句精髓?教師可以采取“三步曲”策略構建教學過程——初讀,讀通文句;品味,讀懂內涵;拓展,比勘異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有效生成。
[關鍵詞]古詩;策略;初讀;品味;拓展;共性
“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構思新穎,清新雋永。如何構建古詩教學策略,讓學生很好地把握古詩的內涵,領悟詩中所蘊涵的意蘊?教師可以采取“三步曲”的教學策略。
一、初讀——東城漸覺風光好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初讀環節,不要急于去了解詩意,而是做好做足讀的功課,有助于學生漸入佳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絕句》開課伊始,教師可以先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或開小火車讀等方式,力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再通過師生合作,教師引讀詩句前四字方式,巧妙地帶學生讀出詩句前四后三的節奏,讓學生感受到詩的節奏和韻味。古詩獨具的韻律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讀的時候還可配上各種肢體語言,或搖頭晃腦,或高歌低唱……將詩人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
二、品味——紅杏枝頭春意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講究一個“悟”字,如果教師把詩的注釋、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收獲的只能是對字面意思的膚淺理解。教師應在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好(韻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詩句,想象詩中蘊涵的意境,領悟詩句背后蘊涵的情感和意蘊。
方法一:想象。詩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賦予詩靈動的生命。杜甫的《絕句》,一句一景,的確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畫面美,教師在教學時需引導學生斟字酌句,細細品味,慢慢欣賞,展開想象,感悟詩文的意境。如學生對第一句中的“翠柳”是怎樣的形象比較模糊,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翠柳圖”,讓“翠柳”的形象在學生腦海里豐滿起來,原來春天的柳樹剛長出嫩綠的葉子,翠生生、油亮亮的,這樣翠綠的柳樹就叫“翠柳”。有了“翠柳”的形象,詩句在學生腦海里已然化成了美麗的圖畫。
方法二:誦讀。讀古詩,重要的是吟讀,即還原文本的原生價值特點,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要讀得比較慢,有時候有拖音,比朗讀的味道更足一點。如果說文字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流布千年,那么誦讀能把一首首平面的古詩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如講《題西林壁》一課時,教師范讀“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句,將“嶺”字字音拖得長一些,“峰”字則讀得干脆利落,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老師要這么讀?以此幫助學生辨析“嶺”“峰”的不同。再以師生“踏”讀(即教師讀完一句,學生重復這一句的后三個字)的方式,讀出詩的節奏韻律。為了使學生在思維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動中明白道理、升華認識,進而可以活化運用,在身臨其“景”中感悟、體驗抽象的道理,教師可在“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前加上嘆詞“唉”,一聲長嘆,來自心底,韻味皆出。
三、拓展——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的語言精煉,內涵非常豐富,課堂上適時、適度的拓展,可以使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質的飛躍。在眾多歌詠廬山的作品中,《題西林壁》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啟發讀者思考和領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蘇軾的《初入廬山》,白居易、毛澤東等人歌詠廬山的詩句,還有《登飛來峰》《游山西村》等進行比對,以詩帶詩,這樣既可加深了學生對此詩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了學習內容,擴大了課堂的教學容量,把學生對詩的理解引向深入。
《絕句》雖是一首描寫自然風景的小詩,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感情。此詩作于公元764年,正是安史之亂結束的第二年,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間”,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然堅強,情緒仍然開朗樂觀。詩人在詩中言早春的生機勃發,實言國家待興;言船欲乘東風,實明報國心志。如何將《絕句》背后蘊涵的思想感情深入淺出地傳遞給二年級的學生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恰當地引出當時的歷史背景,并鏈接杜甫的相關詩句,引導學生體會杜甫不僅僅是為眼前美麗的春景而高興,更為戰亂的平息而激動。這樣的鏈接升華了詩情,也為學生品味這首詩留下更多的空間。
當然,像所有文體的教學一樣,古詩教學需要教師研究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也需要教師研究其個性問題。如有的詩著重于字詞品味,有的側重于畫面欣賞,還有的落于因物寓理……教師要從諸多角度擷取幾種或凸顯一種,讓古詩教學成為一種審美享受。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