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作文教學中,只強調形式上的創新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內容上有所創新,就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到社會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多接觸了解現實生活。文章主要論述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以及閱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選擇書籍,二是讀物和方式多樣化,三是掌握閱讀的角度和方法。
【關鍵詞】閱讀;課外閱讀;寫作;知識積累
古人一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生動地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閱讀量的大小是寫好文章的關鍵,是衡量一個人寫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閱讀。
現在學生普遍害怕寫作,寫作水平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時閱讀書籍少,知識積累不多,導致寫作時無話可寫。這是因為在片面追求高升學率的形勢下,家長和教師把課外書籍視為“閑書”、“雜書”,把閱讀課外書看成“不務正業”,認為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而加以禁止,從而斷絕了學生寫作的源泉,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無趣和貧乏。而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反過來又影響了寫作積極性。
寫作離不開生活,而閱讀正是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閱讀還能讓學生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從而提高作文的水準,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讀的東西,從而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從而提高覺悟,豐富見識。”更重要的是,閱讀讓學生在作文時,擁有大量的寫作素材。并且他們書讀得多了,就有了表達的欲望,對寫作也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要指導作文,就先要教會學生讀書,將作文與讀文結合起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就是寫作這條渠最重要的“源頭活水”。
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匯,優美的句子,了解掌握大量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能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寫作。正所謂“文之為物,自然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
現在考試關于作文的考查要求,也強調了創新對作文的重要性,強調了作文中的文化底蘊。在作文教學中,只強調形式上的創新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內容上有所創新,就要求學生到生活中去,到社會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多接觸了解現實生活。現代著名作家巴金說過 “我寫文章如同生活”。但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生對外界的了解仍是間接而非直接的。
學生如果沒有豐富的閱讀積累,沒有切身的生活體驗,寫出來的作文能給人以深邃、豐盈、新鮮靈動、耐人尋味、刻骨銘心的感覺嗎? 因此,教師要認識到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要引導、組織好學生的閱讀。
閱讀應選擇知識性強,切合自己水平的有益書籍。教師應向學生強調閱讀要廣泛、視野要開闊的同時,還應強調閱讀要有選擇。 閱讀并不是什么書都讀,也不是一本書中什么都讀,應該有所取舍,閱讀的重點也應該有所區分。
閱讀首先要選擇中外名著。因為中外名著匯聚了中外文化的精華,讀書要讀精華,要懂得將文章中的精華用來作為我們寫作的知識積累,并為寫作添枝加葉,增強文章的內涵和可讀性。
閱讀在有選擇的前提下,讀物要盡量多樣化,切忌單一。個性化的閱讀有利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寫作時的個性化作文,達到創新之目的。文學書籍要閱讀,其他方面的書籍也要去看。
一般寫作較好的人閱讀量一定不會少,而且所涉獵的文章范疇也會比一般人要廣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穿插課外閱讀內容的介紹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神話類的如《山海經》中提到的盤古開天辟地等,民間故事類的如白娘子斷橋遇許仙等,歷史故事類的如鄭母畫荻教子、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古典小說類的如岳飛精忠報國等,當代人物類的如叢飛、任長霞的故事等……
對于詩詞曲小說散文中的那些著名的且運用頻率高的文句,可要求學生積累背誦。要培養學生在寫作中善于借鑒詩詞中優美意境和化用詩文的好習慣,以增強作文時的文化底蘊及哲理意味。另外,要指導學生把握閱讀的角度和科學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方法;要持之以恒地勤做讀書筆記;要組織好學生之間交流閱讀與寫作的心得。
總之,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升華,在積累升華中盡情釋放出優美的才情。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