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生活過于單調,生活空間過于狹窄,不能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在生活、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指導,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勤于練筆。
【關鍵詞】素材;狹小;應對措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可是,綜觀現在的小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犯難,無話可說,難以下筆,究其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生活過于單調,生活空間過于狹窄,不能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一、影響寫作素材狹小的因素
(一)家長束縛太多
由于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百般呵護,視為掌上明珠,生怕受到一點點的傷害。孩子自由生活空間在不斷地變小,與外界隔閡與日俱增,他們的靈性在沒有新鮮事物的刺激下慢慢地枯萎了,童真、童趣、童心悄然無聲地遠走,甚至泯滅。沒有自由空間,沒有生活來源,習作素材哪里來?學生又如何能寫好作文?
(二)學業負擔太大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這么一句“至理名言”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高懸在家長的頭上,于是,孩子成了灌輸各種知識與才藝的容器。他們整天都在應付成堆的作業與各種補習班,自由的生活空間被擠占殆盡。沒有自由空間,沒有思考時間,沒有獨特體驗,學生又怎么能寫好作文?
(三)素材意識太差
語文新課標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由于家長束縛太多,也由于學業壓力太大,孩子的心顯得浮躁不安,不能靜下心來觀察生活,不能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也就不會有意識地去豐富自己的見聞,更談不上有個人的獨特感受。因此,在習作素材意識太差的情況下,縱使有好的習作素材擺在面前,但由于走馬觀花,霧里看花,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也就失之交臂了。沒有了習作素材,沒有了個人的獨特感受,能寫出好的作文來嗎?
(四)寫作毅力太弱
寫作是一件辛苦的腦力勞動,沒有一定的毅力是不行的。當今的學生寫作文要么是從作文書上抄,從網上下載;要么就是閉門造車,無病呻吟;要么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想想看,縱使學生有生活空間,有習作素材,但沒有寫出好文章的毅力,就像一個心不在焉的廚子,又怎能烹調出美味佳肴?
語文新課標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一理念就給了我們啟發:語文老師應該注重學生在生活、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指導,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勤于練筆。這樣一來,借助身邊的感性素材就能解決學生的習作之源,使他們在習作過程中變得有話可說,下筆千言了。
二、解決寫作素材狹小的應對措施
(一)校園素材,營造習作氛圍
中國古代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強調環境對人的發展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促進作用。當小學生置身于濃厚的習作氛圍,感受校園處處皆學問,時時有素材,能把許多新鮮又富有活力的寫作素材隨手可拈時,他們就會產生“我也要寫”的強烈欲望和沖動。
(二)書香素材,開發習作源泉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學校應打造書香校園,要求各班都建設圖書角,供孩子們自由閱讀,圖書館與閱覽室全天候向學生開放;鼓勵學生摘錄、積累;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讀經典的書,讀古今中外的書,讀名作名篇;開展向他人推薦好書的活動。如此,學生們潛移默化,在作文里就能引經據典。另外,學校還應將“經典誦讀”作為校本課程,從一年級開始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經典文化作品,旨在讓孩子們在享受“與經典為伴,與圣賢為友”的樂趣中,最大限度地從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教室素材,豐富習作積累
利用教室這個學習的主陣地,為學生構建習作大環境。筆者所在學校“黑板一角”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各班充分利用黑板左右角上不常用的一塊,開辟出“自留地” ,每天由一學生收集佳詞妙句寫在黑板上,其余學生作好摘錄。或者由學生根據生活所思、課堂所得、讀書所感創造出自己的名言。這些各具特色的欄目,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概括歸納的能力,也讓學生在走進教室的一瞬間,在抬眼望的一剎那,就能與名家進行思想交流,與美文妙句相互交會,感受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寫作時,自然就會有素材了。
(四)生活素材,挖掘習作趣味
葉圣陶曾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流淌而不停歇。”可見,生活才是學生寫作的土壤。學生應仔細觀察生活,誠心感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挖掘習作趣味,以此來豐富作文之源。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教師只要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和研究學生寫作素材空間,研究應對策略,揚長避短,化弊為利,讓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人人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那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指日可待了。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