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做到既為學生預留好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又在教學中處理好“放”和“收”、“質疑”與“釋疑”的關系。
[關鍵詞]活動單導學;閱讀教學;質疑
質疑既是思維的開端,又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基礎,更是組織和帶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前提。那么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中,該如何正確引導學生質疑?
一、培養學生質疑的針對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我們只有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設置矛盾,才能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質疑的針對性。
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再觀看多媒體演示“羊皮筏子”“乘客”“黃河”。看完演示后,再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談論各自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時,有一學習小組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課題是黃河的主人,可文中真正寫“主人”的字數并不多,而是花大量的筆墨寫“羊皮筏子”“乘客”和“黃河”,這是為什么呢?這一提問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本身的理解,又能讓學生領會作者寫作的技巧。這種質疑,就具有相當的針對性。
二、培養學生質疑的主動性
小學生對新事物特別好奇,就是這種好奇,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思考、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探究。“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培養學生質疑的主動性。
如在教學《頣和園》一文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盡情地暢談頤和園清新美麗的畫卷,仔細品讀文中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若有疑問則在學習小組中提出來討論。小組內暫時解決不了的,就帶到全班交流時解決。在全班交流時,一學習小組提出:文中的第四段第4句,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為什么不用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地“劃”過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很快像炸開了鍋,大家議論紛紛:對呀!應該是“劃船”,怎么是“滑船”呢?對此,我提議:“同學們,再反復品讀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句話吧!”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句話是:“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學生通過反復品讀,終于恍然大悟: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當然游船、畫舫應是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作者文中的這個“滑”字不但用得巧,而且用得妙。接著,教師趁熱打鐵,發動學生暢談讀后感悟,學生的暢所欲言,把對“滑”字的理解和對昆明湖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把閱讀教學變成了學生不斷生疑、不斷解疑的過程,學生思維的“火花”經過我的“火上澆油”,便燒得更旺了。學生不但能主動質疑,而且提出的問題就是課上要實現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質疑的獨立性
人的思維物質基礎是大腦,學生的大腦對信息的接受、綜合、辨析、歸納,是離不開思維的。“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想方設法地引領學生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判斷,讓學生獨立提出疑問。這種質疑的獨立性,是學生探求知識的一種特別可貴的品質。
如在教學《凡卡》一文時,各學習小組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凡卡怎么會寫信的?凡卡是可憐的孤兒,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他被剝奪了上學的權利,是誰教他識字、寫字的呢?……”這些質疑,看似已超出了學習內容的范圍,但只要學生的質疑獨特、有價值,就應讓學生把想問的問出來,以培養學生質疑的獨立性。
四、培養學生質疑的層次性
小學生總是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知識好比一棵大樹,對知識之樹的研究和探索,是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被充分激活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在學生有思、有想、有準備的基礎上開展的。這就是說,對知識之樹的研究和探索,需要經歷一個相對的過程。“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質疑的層次性。
如在教學《云雀的心愿》中,教師發動學生質疑,學生的疑問是一個接著一個:“云雀的心愿能實現嗎?等樹木長成森林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什么更好更快的辦法,可以防止河水泛濫成災和黃沙漫天飛舞嗎?森林還有哪些作用呢?森林為什么會經常發生火災的呢?……”一只只爭先恐后的小手,一個個發自肺腑的質疑,一張張激情洋溢的笑臉,一種種合情合理的闡述……支撐起一個充滿民主的、彰顯個性的、具有發散思維的、合作探究的課堂。這種質疑,就具有相當的層次性。
然而,引導學生質疑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期的訓練。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到“以生為本”、“學生的課堂由學生做主”,既要為學生預留好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又要在教學中處理好“放”和“收”、“質疑”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質疑。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