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式教學占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教師應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或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移植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中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其數學意識,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應用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式教學的應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傳統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沒有解決問題這一說法。解決問題的說法由以前的應用題發展而來,原來的應用題是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給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求出未知量。而現在的解決問題教學,則更好地將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本文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式教學的應用作一些探討。
一、解決問題教學概述
解決問題,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廣義上指通過思考設計某種程序或行動使其從當前的狀態達到所期望的目標狀態,狹義上則指通過綜合性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數學知識來解決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提出了將解決問題分為四個過程的理論: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施設計和回顧與反思。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循這一理論,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在教學中著重突出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策略,以此訓練學生將抽象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
二、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自身基礎知識和能力不夠
教學成功與否,教師的教學能力十分關鍵。教師的能力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包括言語表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及計劃、組織、適應、創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只是中專師范專業畢業,存在自身基礎知識薄弱,對教育資料和課程教材掌握不夠扎實,數學教學能力較差等問題。
2.教師對解決問題教學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雖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很多學校還是實行應試教育,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學生能力好壞的標準,導致教師對解決問題教學認識不夠,在教學中沿用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得一些聯系實際的題目依然脫離生活實際。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從前往后看用了5個小時,小王從后往前看用了6個小時看完,問兩人若同時看需要幾個小時看完?這個問題明顯脫離生活實際,沒有人看書是從后往前看的,可見這一問題設計得不合理。
3.教學方法單一呆板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學生普遍覺得數學教學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呆板,導致不少學生缺乏興趣,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方法,聽講后依然沒有弄懂。
三、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對現實情境的體驗與理解,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或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移植到教學中。例如,教師在小學數學關于比例的教學中,可以將兩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沖的牛奶給學生品嘗,當學生品嘗后,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一杯濃、一杯淡的情況,從而引出比例這一概念。教師再將沖泡的正確比例告訴學生,并提出問題:一杯150克的開水應該放入多少奶粉?學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這一概念,并學會了運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增加活動教學的內容?;顒咏虒W指在教學中設計一些復雜的、有趣的、具有應用效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將多媒體技術等運用到教學中,以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豐富性。這些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改變學生學習與認知方式,增加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教師應采取多種手段開展解決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讓學生在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中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和珍.新課程下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及其培養[D].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7.
[2] 路海東.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決的認知與元認知策略及其訓練研究[D].東北師大心理系,2004.
[3] 馬芯蘭.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能力的培養(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1988.
[4] 辛自強.問題解決中圖式與策略的關系:來自表征復雜性模型的說明[J].心理科學,2004,27(6).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