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上,學生思想上的矛盾沖突,是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的內驅力。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做到充分把握教材文本、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和隨時關注學習需要,才會有完美的預設和精彩的生成。
[關鍵詞]認知沖突;文本;新知
青島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毫米、分米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目標中規定: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體驗分米、毫米產生的必要性及它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大多通過觀察、測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和使用分米和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但是,怎樣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分米、毫米產生的必要性呢?在濱州市舉行的小學數學探究教學觀摩會上,王曉芳老師執教的“分米、毫米的認識”很具啟發意義。
一、教學片段評析
師:剛才同學們估計了前兩根金箍棒的長度。看,(課件演示)金箍棒還在變短,快要到孫悟空的耳朵里去了,想看看這時的金箍棒有多長嗎?你們發令變小,我來變。
生:變小、變小。
師:(舉小金箍棒)估一估它有多長?
生:1厘米。
師:想不想親手動手測量一下它的長度?在每個桌上的1號信封里有這跟金箍棒,還有一把紙條尺,每兩人一組,量一量它有多長?
學生測量后匯報:不到1厘米、差點1厘米等。
師: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確地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
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言:用毫米。
師:為什么不用厘米呢?
生:因為這根金箍棒太短了,用厘米太大了。
師:厘米這個單位在這里大了些,所以他想到了一個比厘米小的單位——毫米,可是毫米藏在哪兒?這把尺子上怎么沒見到?
生:藏在厘米的空內。
……
在本課中,王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直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而是安排了一個“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實踐活動,通過兩次估測,不斷地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后通過測量不足1厘米的小金箍棒,學生自然地借助生活經驗想到了“毫米”,使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隨著學生的需要自然產生。正是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僅僅用學過的厘米這一長度單位不能精確地表示小金箍棒的長度,體會到毫米產生的必要性。
二、策略與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認知沖突,有效開展探究學習呢?
1.準確把握教材文本。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師才能針對教材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在備課時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還要分析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通過這幾個點的細致處理,逐個突破,來達成目標,完善認知結構。如在“分米、毫米的認識”一課中, 王老師把毫米產生的必要性確立為教學的側重點,正是基于學生以前學習中認識了厘米這長度單位與用尺子度量能力、對毫米有了感性的認識這兩個方面。
2.有效創設問題情境。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學生主動觀察、反復思考、探索事物的內動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學習活動生動有效。王老師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僅僅選取了有關分米和毫米這一內容的部分,同時將教學情境動態化,讓孫悟空這一“魔術師”先后變出3根不同長度的金箍棒,通過對3根金箍棒長短的估計、測量來激活舊知,引發沖突,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毫米”這一比厘米小的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3.關注學生學習需要。每個學生在走進課堂時都有自己的學習需要,并且隨著學習的深入,這一學習需要也會不斷地變化和升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不斷揣摩學生的學習需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根據這份需求進行有效引領。如在王老師執教“分米、毫米的認識”時,當學生憑借生活經驗想到用毫米表示小金箍棒的長度后,“毫米藏在哪兒?”“能不能按你的想法把毫米表示出來”等問題又不斷地暴露學生對毫米的前認知,沖撞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漸入佳境,體會到毫米產生的必要性,為下一步探究、認識毫米提供了動力支持。
數學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地“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通過有效的探索活動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引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接受也就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才會被孩子們喜歡,才能更高效。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