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強化趣味性和開放性,精心設計形式多樣、新穎有趣、兒童喜聞樂見的最佳方案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活動空間,培養學生實際生活能力,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開放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并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活意義。
一、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強化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1.在操作實踐中發現。為了學生在學習教學知識的同時能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趣味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教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師要盡量多地提供給學生趣味實踐操作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他們親身體驗成功與失敗、探討問題和尋求結論的過程。如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量一量課桌、教室、籃球場等的長和寬,計算面積等。又如,學習了乘法應用題后,可設計一個“春游活動方案”。活動中要求學生以老師的身份來組織春游,設想應從哪些方面來考慮活動的組織。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探討起來,考慮了如何租車才既省錢又合理、安全,如何購票最合算等,設計出了很多春游方案。通過這些模擬性的趣味實踐活動,能使數學更加接近實際生活,使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方式、生活經驗等去解決問題。
2.在實驗操作中學習。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主動去體驗、探索,構建數學知識,發展教學能力和態度。如在圓錐體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可給學生提供直尺、水、細沙、大小不一的圓柱、圓錐容器等研究材料,讓學生自由選擇所需材料,分組實驗、討論,并填寫實驗報告單,發現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系,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科學家那樣研究事物規律的過程,經歷了一個充滿探索、思考的生動活潑的過程。
3.在調查應用中發展。在數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須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打開眼界,增大信息量,使他們看到數學在生活中特殊的應用價值。如五年級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引導下自由結合成立專題研究小組,對學校周圍的環境進行調查研究;統計學校門口各類車輛的流量,查閱各類尾氣污染的資料等。然后,他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如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等進行了專題研究,寫出《校園周邊環境調查》的小論文。在數據解釋過程中,他們不僅能夠發現問題的癥結,更能提出許許多多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更拓展了統計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探索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境、發現數學。要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的教學過程,構建開放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1.實施課前開放,初步感知新知。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在上課時才公布上課的內容,剝奪了學生的課前知情權,使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顯得很被動。而開放式教學卻讓學生知道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動員和指導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必要時進行社會調查實踐。這樣,在教學新知之前,學生不再是“零”起點,在學習時能使自己處于主動探索的地位上。
2.實行課中開放,促使自主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掌握學習的方法,獲得可持續發展。在開放教學的過程中,要首先改變課堂提問的單向性即教師問,學生答。可采用“教師→學生”“學生→教師”的雙向提問式教學法,讓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最終通過師生共同努力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實行課后開放,提供自主空間。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決定了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不可能把某一內容及其存在的問題徹底解決。學生的問題是永遠存在的,教師應提倡把問題帶到課外,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制寧課后學習計劃、學習內容等;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生活實踐中去,學會聯系生活實際來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