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低年級數學中,解答簡單的數學題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教學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從教師示范、強化學生審題習慣和避免學生猜測答案等三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形成審讀題目的習慣。
[關鍵詞]應用題;審讀;習慣
解答簡單的數學應用題,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內容之一。而小學低年級的簡單應用題教學,更應在培養學生扎實有序解答應用題的基礎知識上,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習慣。
一、教師重視示范作用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從教師那里學來并學到的。因此,教師的良好示范作用,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顯得至關重要。由于簡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相對簡單,學生不需要經過很多的思考便能列出算式,甚至可以口算很快得出答案。但教師仍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分析題意、找出數量關系上,給學生以示范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的習慣。如有這樣一道題:“樹上原來有一只鳥,現地又飛來一只鳥,樹上一共有幾只鳥?”學生得出結果后,教師應進一步提出一系列啟發學生分析題意的相關問題,如“這里知道什么?”“要求什么?”“‘飛來’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加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對題意的分析和理解上,以形成良好的分析題意的習慣和扎實的解題能力。在教學簡單應用題時,教師不能認為學生已掌握了如何列式解答,就可以不再重視對學生審題和分析數量關系的習慣培養,相反,教師應經常有意識地強化這方面的思維習慣的培養。
二、強化學生審題的方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知識水平和思維發展的限制,還不能從整體上去把握和感知應用題,在讀題時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題目出現的數字和個別字眼上,導致理解題意顧此失彼而產生偏差。有這樣一題:“一條繩子長3米,捆兩個包各用85厘米,繩子還剩多長?”有的學生在審題時沒有注意到題目所給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也沒有注意到關鍵字眼如“各”字,只注意問題中的“?!弊?,于是想當然地見到“?!弊志陀脺p法,列出一個錯誤算式“3-85”,使得運算無法進行。這種錯誤在小學低年級比較常見,很多學生見“和”字就用加法,見“比……多”這個結構就用減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審題時,將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單獨列出來,并反復讀題,找到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之間的聯系。另外,教師還結合有效的線段圖進行教學。如在講解上提時,可結合線段圖讓學生比較直觀地看出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在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明確數量關系,使得列出的算式有充分的依據。
三、避免學生猜測答案
因為簡單應用題數量關系簡單,而且又進行了分類教學,所以,有些題目學生可以直接猜對答案。如九年制義教小學數學教材第三冊有這樣一道題:24個同學做小旗,平均分成4組,每組有幾個同學?”由于這題是編在除法應用題部分,學生可以猜到用除法,又因為24比4大,顯然應作被除數,因而便想當然猜到列式為“24÷4”。為了避免學生亂猜,我們可以將相近的問題放在一塊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懂得不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無法正確列式。如將“280減去70乘以3的積,差是多少?”與“280減去70,再乘以3,積是多少?”進行對比教學,將“有黃花10朵,紅花4朵,黃花比紅花多多少朵?”和“有黃花10朵,黃花比紅花多6朵,紅花有幾朵?”進行對比教學等。
避免學生猜題猜答案,就要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對容易混淆的相近的問題進行對比教學,故意放置障礙,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數學學習并不是為了擁有多少數學知識,而是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用數學思維去分析問題。在簡單應用題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既可以使學生在進入復合應用題的學習中能自覺地利用已養成的習慣認真分析數量關系,掃除學習復合應用題的障礙,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