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對課堂提問提出了新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求今天的課堂提問設計必須遵從一些原則,如問題要有趣、要能促進思維能力、要分層次、要結合現實等。
[關鍵詞] 新課程;地理課堂;提問設計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對各個科目的教學任務、教學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課堂提問的方式。在此大背景下,教師應如何設計課堂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設計的問題要有較強的趣味性
有教育家說過:“愛好和興趣是獲得知識的第一步。”“高興學來的東西永不會忘”。教師在一堂課的開始,如能以趣味性較強的問題導入,將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極大的興趣,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下,形成高漲的課堂氛圍。如在講述水資源時,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整個地球的水體看做一杯水,那么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就是其中的一滴。強烈的反差讓學生感受到水資源的稀缺,生出“人類必須珍惜水資源”的情感體驗。如在講述太陽輻射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時,可以提問學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幾乎位于同一條緯線上,為什么兩地的太陽輻射總量相差這么懸殊?”這類問題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學習新授知識的興趣。
二、設計的問題要注重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深度,讓學生深入思考、集體討論后得出結論。如學習“長江水利工程”時,教師首先拋出一個問題:“你認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上建水電站最合適?”生答:“水量最大和水能最豐富的地段。”師問:“什么地方水能最豐富?”生答:“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師接著問:“什么地方河流落差最大?”生答:“地勢起伏變化大的地方。”師再追問:“什么位置地勢起伏變化大。”生答:“階梯交界處。”學生在教師的層層點撥下,不斷進行推理,透徹地理解了問題,找到了成因。同時,課堂提問不要只拘泥于一個角度,要多方位地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如學習“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時,可提問學生:“這對我國氣候與河流有什么影響?”并可假設“中國地勢是東高西低”,提問這一變化對中國的氣候、河流及人們的生活將會發生什么樣的影響。通過變換提問的角度,可以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問題設計要具備層次感
一堂課中,問題的設計要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有難有易,有一定的梯度,盡可能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關注和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此外,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教師應將一些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知識進行合理分解,使教學內容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任務。如在分析“為什么說季風影響是導致我國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時,先請學生閱讀《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及《中國降水量月分配圖》,隨后讓學生說出“中國降水的時間、空間分布特點”,再展示《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啟發學生觀察:“圖中冬、夏季風用什么顏色標示?冬夏季風發生的時間、方向、來源地、性質有什么差異?”再讓學生思考:“季風的性質與我國降水的時空分配不均有沒有關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步步深入,層層剖析,不斷地解決問題,最終尋求到正確答案。
四、設計問題時應考慮實踐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自己當成“小小發現者”或“小學者”,除了依靠教師講解或書本上的間接經驗來了解現實問題,了解問題與人們生活的聯系,還需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及搜集資料來研究問題。例如,在學習“地圖三要素之一的方向”時,教師先與學生探討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學生根據生活體驗,會給出一些常見的辦法,如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夜晚北極星的位置來判斷方向,這時教師再給出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如以月亮凸面所指的方向、植物的長勢為依據。接著,還可結合實際提問,如:請觀察校內的國旗,它在一年四季中飄向如何變化?在當地,建房屋應設計怎樣的朝向最好?這類問題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活動以及通過搜集、閱讀資料,了解房屋朝向與光照、風向的關系,掌握選擇朝向合適的住房的辦法。問題設計能夠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并從實踐中獲得答案,顯然更易于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更容易將相關的地理知識再次應用到實踐中去。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