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世紀,漢尼拔率領戰象部隊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公元21世紀,科爾特斯一家趕著驢車,沿著990年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劃出的朝圣之路向羅馬進發。2012年3月,一家五口:丈夫埃都阿德、妻子瑪蒂爾德、大女兒珍妮、二女兒瑪麗、小女兒艾瑪和驢子奧克塔夫從法國勒皮市出發,跋涉四個月,跨越了1400公里。艱辛的旅途對于一對曾在2007年徒步走過6000公里的夫婦來說并沒有那么可怕。夫婦兩人把這次舉家朝圣之旅當作是對女兒們的一場啟蒙,希望能借此機會向孩子們傳遞冒險的激情、超越自我的信念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過科爾特斯一家的起床號不是公雞的啼鳴,而是驢子奧克塔夫的叫聲。天蒙蒙亮,科爾特斯夫婦便叫醒孩子踏上新一天的征程,好趁著清晨的涼爽多走上一段路。可即便如此,這支“遠征隊伍”每天也就只能行進15公里左右,比正常的徒步旅行慢一倍。不過,趕著驢車遠征能有這速度已經不容易。比如遇上路陡的時候就必須把車卸了,靠人力把行李扛上坡,然后折回來抱孩子們,最后再推車,來來回回折騰好幾趟……短短5米的路程可能要花上兩個小時。科爾特斯夫婦在驢車上掛了一幅圣母像,以求保佑全家克服艱險、一路平安。他們堅信,正是因為有圣母的庇護,上次翻車的時候坐在車里的孩子們才會安然無恙。經歷了重重磨難,孩子們變得更堅強,變得越來越適應這種無拘無束的旅途生活。夜幕降臨,晚飯過后一家人鉆進帳篷準備睡覺,等待著他們的還有明天的路。
“從法國出發時,艾瑪只有五個月大,還沒長牙。現在她已經長出六顆小乳牙了。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證女兒的成長,孩子的一點點變化都能讓我興奮不已!”父親埃都阿德·科爾特斯說起女兒時臉上洋溢的幸福讓聽者也感到一陣溫暖。2008年在耶路撒冷第一次見到科爾特斯夫婦,那時他們剛剛完成八個月的徒步蜜月旅行,埃都阿德頭發蓬亂、眼睛多情,整個人充滿激情和斗志,而現在,為人父的埃都阿德身上已經看不到任何浮夸的痕跡。要問四個月的家庭朝圣之旅帶給埃都阿德怎樣的改變,答案也許就是此刻他站在終點站羅馬特里尼特修道院所表現出的這份沉穩和堅毅吧!修道院姊妹拿來的橙子和檸檬味道格外鮮美,要知道,在將近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里,每一陣微風、每一片樹蔭對長途跋涉的朝圣者來說都彌足珍貴。
埃都阿德是一位自由記者,妻子瑪蒂爾德是人道主義者同時也是位全職媽媽,他們的三個女兒,三歲半的珍妮、兩歲的瑪麗、八個月長著六顆小牙的艾瑪,一家人終于在2012年7月22日抵達目的地羅馬,投宿在位于羅馬丘陵區的特里尼特修道院。小天使艾瑪坐在修道院外的草地上嗚哇嗚哇地學著大人說話,還時不時地張張小手臂朝我們笑。哺乳時間到了,這對父母早已被酷熱折磨得筋疲力盡,把二女兒瑪麗也哄睡后倆人終于可以躺倒休息一下了。炎熱似乎并沒有對大女兒珍妮產生什么影響,耐力極好的她還在草地上騎著小木車撒歡。下午1點,科爾特斯一家和修道院的姊妹們共進午餐,他們格外珍視這美好而短暫的休閑時光,把它當作是對自己四個月來艱難跋涉的獎賞和鼓勵。
2012年3月19日,圣約瑟夫日,科爾特斯一家五口從法國中央高原古鎮勒皮出發,準備駕驢車沿法蘭契杰納朝圣之路行走1400公里,最終踏進天主教圣城、諸圣故里——羅馬。“這次朝圣對于我們來說有兩重意義。首先,我和我的妻子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朝圣是刻在每一個天主教徒心上的夢想,我們希望能夠用實際行動表明對羅馬這座城市和對天主教虔誠的愛。再者,這也是一次全家性的探險”,埃都阿德說,“朝圣不是假日旅行,而是一種努力,是人與人之間的贈予和幫助。行走,是修煉自身、是思考和祈禱的最佳方式。我們想要在珍妮9月份幼兒園開學之前全家共同實現一次旅行。前方,就是引領我們的燈塔。有什么方法比踏上旅途更能讓人忘卻塵世的繁雜呢?”也許科爾特斯一家骨子里就有流浪的基因。你無法想像科爾特斯夫婦的蜜月旅行有多么與眾不同:2007年,兩人從巴黎圣母院出發,沒帶一分錢、沒帶任何通訊工具,徒步走過232個日夜、5788公里,穿過14個國家,行至耶路撒冷!相較于兩人的蜜月旅行,這次朝圣的路途縮短了不少,但是后勤保障工作絲毫沒有簡單,反而更加復雜。
“沒辦法”,瑪蒂爾德笑著說,“我們多了三位小成員嘛!埃都阿德提出朝圣的建議后我同意了,但我不想負責任何籌備或技術性任務。”埃都阿德一人全權承擔起這次“瘋狂”旅行的所有準備工作,“我們的大篷車是在波蘭定制的,車做好后我又為孩子們裝了三個帶安全帶的座椅。車準備好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找一頭合適的驢子。驢子是隊伍的核心,要肩負安全和代步兩大重任。”埃都阿德組織了一場驢子選拔賽,入選者有三只驢和一只騾子,最后,高大的10歲黑驢奧克塔夫脫穎而出。奧克塔夫非常能干,也很有性格,唯獨一個缺陷——怕水,哪怕是淺淺的小水洼都不敢過。還好,隊伍中有奧克塔夫最信任的珍妮,埃都阿德回憶,“遇到水坑,別人根本牽不動奧克塔夫,只有珍妮走在前面拉著它,它才肯邁步。那是旅途中極美的畫面!”科爾特斯夫婦為這四個月的旅行準備了不少行李:一袋玩具、一袋書、四袋衣服,“我們每人有三套換洗衣物。我穿的還是當年去耶路撒冷時的那雙鞋,鞋底都快磨沒了。”瑪蒂爾德笑著說。另外,還有兩箱食物和炊具、兩個10升的水桶、帳篷、睡袋、暖爐和一張給小艾瑪的羊皮被。載上所有行李,四輪大篷車的重量達到350公斤。
瓦倫西亞、蒙熱內夫爾、蘇薩、都靈、韋爾切利、帕維亞、盧卡、圣吉米尼亞諾、錫耶納……他們穿過了中央高原的山谷、在嚴寒中翻過陡峭的大山、冒著冰冷的春雨越過積雪未融的阿爾卑斯山口,雖一路艱辛卻飽覽了沿途田園詩般的風景,將大自然每一日的變化盡收眼底。在路上,他們從不考慮時間,只關注自己的腳步。“我們隨太陽的節奏生活,完全沒有來自現實的壓力”,瑪蒂爾德回憶說,“起初走得比較急,一整天都在趕路。后來我們調整了節奏,早上5點左右起床出發,爭取在午餐前多走出一段路,然后盡情享受午后時光。這樣一來就輕松了不少。”穿越意大利北部平原花費了科爾特斯一家三個禮拜的時間,那里景色平淡、枯燥甚至讓人厭煩,還好有幾段美麗的偶遇為這段無趣的路程增添了一抹亮色。“生活總是充滿奇妙”,埃都阿德興奮地說,“我們先是遇見了慷慨的格拉齊埃爾和皮爾洛夫婦,他們幫我們為之后的五段路程找到了住處。后來遇到的是熱情的唐·馬里諾神父,他不但起大早為我們禱告,還敲響教堂的鐘為我們送行。瑪麗·安德烈和帕蒂克在夜里收留了我們。沿途還有很多人送給孩子們玩具,其中有一只和奧克塔夫很像的玩具驢。一天晚上在接待中心里,19位朝圣者一起為小壽星瑪麗唱《生日歌》。”不過科爾特斯一家最美的記憶還是屬于抵達羅馬的那個禮拜日,“早晨七點,太陽剛剛升起,城市上空布滿了朝霞,我們走在空無一人的圣皮埃爾廣場上,那感覺,美極了!”
“四個月的旅行生活猶如云中漫步,美得有些不真實,重新回歸現實困難又痛苦”,埃都阿德坦言,“不過回到現實仍有幸福,那就是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后抑制不住的滿足感。”經過旅行,孩子們變得更自信、更靈活、更開朗,小寶貝們長大了!“我們很自豪,因為我們喚醒了孩子們的心”,埃都阿德驕傲地告訴記者,“這樣的啟蒙無關學習,而關乎見識和生存本領。”他們的大女兒珍妮已經學會不少意大利語,還具備了辨認動植物的本領。“上一次的耶路撒冷之行只是我們夫妻兩人的事,我們彼此注視、相互鼓勵,朝同一個方向前進。但這次不同,我們時刻關注的只有孩子,她們是一切行動的出發點。”瑪蒂爾德接下丈夫開啟的話題繼續補充道:“沒錯,這次旅行要困難很多,壓力更大,障礙更多。我們把時間全部給了孩子,甚至忘記了自己。很多時候身體上的疲倦根本無法緩解,每到一站,先要給孩子們洗澡、換衣服、喂奶、做飯,等她們都休息下來才能顧上自己。有時累極了連洗都不洗就直接睡著了。”夫妻兩人也爭吵過,甚至有幾次準備半途折返,但最終,理智戰勝了沖動,他們堅持了下來。
羅馬,他們來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終于回歸到正常旅行者的狀態:他們站在天臺上欣賞城市的風景、去大教堂禱告、參觀名勝古跡,還一起去教皇的夏宮見到了教皇。科爾特斯一家的夢想實現了!不,這僅僅只是其中一個夢想而已,他們的許愿袋里還有許多許多的夢想。“我們想要在朝圣的路上買一座房子,專門為路過的朝圣者提供食宿。”夫婦二人描繪著未來,籌劃著下一次遠足……
[譯自法國《巴黎競賽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