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大的“成年”孩子
離開家,成為一個“完全的成年人”,這在過去是一件簡單平常的事,但對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卻很復雜。
21歲的艾德早就過了凡事需要找母親討主意的年紀,至少他的母親莎拉是這樣認為的。但直到最近,在開始一份新工作之前,艾德看起來很猶豫,不知道該穿什么襯衫、系什么領帶。莎拉說:“他總是不能決定自己應該穿什么,我們像他這個年齡時可不是這樣。”
作為三個已經“成年”孩子的母親,莎拉發現自己仍有操不完的心。當23歲的女兒勞拉告訴莎拉自己跟男友分手時,她覺得終于有了點安慰,因為她一直不喜歡女兒和那小子在一起。可現在勞拉又對她說要跟那小子復合,讓莎拉郁悶無比。
勞拉的情況讓莎拉擔心,但更讓她和丈夫喬納森擔心的是他們的小女兒艾米。19歲的艾米剛從大學輟學,她不僅覺得自己不能適應生物化學課程,甚至不能繼續學生生活。艾米輟學后白天在一個咖啡店上班,晚上回家里住,不知道以后將怎么辦。莎拉說:“在所有的孩子當中,艾米在少年時代是最乖的。她剛去讀大學時我以為不用再為她操心了。現在才發現,我想得太天真,孩子們長大后比他們在童年或少年時更讓我們擔心。”
有很多書寫到了如今的孩子成長太快。他們通過臉譜網進行社交,跟蕾哈娜唱性特征很強的歌詞,他們還沒有自己的主見,卻已經知道了太多的事實。他們的身體也比以前發育得早,據研究,如今少女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比20年前早了一年。但是,據社會心理學家特里·阿普特博士說,年輕人的心理跟不上生理的發展那么快。在18到24歲之間的年輕人當中,很多人覺得茫然無措。以前的青年人高中一畢業好像就有平坦的發展路途,可以讀大學,可以當學徒,然后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接著結婚生子。然而現在的年輕人要走的路可沒有那么順暢。
目前,英國有100萬16-24歲之間的青年是沒有工作的,大學的學費又昂貴,房價又高。上述因素綜合起來,使青年人離開家去獨立生活比以前困難多了。如今在英國,20多歲的人群中,有1/4的年輕男子、1/6的年輕女子跟父母一起住。阿普特博士說:“在家里,他們仍然被父母當成孩子;在外面,人們期待他們像大人那樣做事情。這正是讓他們父母擔心的地方。”莎拉說:“你想愛護支持他們,但你也希望他們早點自立,早日不用靠父母。”
怎樣讓孩子早日自立,不再依靠父母?這確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也沒有什么好的經驗可以遵循。父母指導書《請離開我的生活》的作者蘇珊娜·弗朗克斯有兩個女兒,一個24歲,另一個20歲,還有一個16歲的兒子。她說:“我們是第一代必須面對離不開家的‘成年’孩子的父母。我18歲那年離開家后,就從沒想過回家和父母一起住。相比之下,我的大女兒就不同了,她一會兒搬出去住,一會兒搬回來住,在過去六年里反反復復好多回了。雖然現在她租了一套房,但她在我們家的臥室還保留著,哪一天付不起租金了隨時可以回來住。對于他們這一代,我有些同情,因為他們面臨的困難比我們當年要多得多,但我也有些生氣,覺得他們不應該期望父母提供永久的安全網。”
怎么會出現“成年”孩子把父母當作安全網這樣的現象?經濟衰退只能解釋部分原因。現在成年或即將成年的多數孩子有令他們自豪的父母,對他們有求必應,給他們買智能手機、手提電腦,為他們請家庭教師,甚至還為他們的交友買單。而今,父母們發現孩子們缺乏獨立性,才覺得應該是他們撒手不管的時候了,但又撒不了手。《成年的奧秘》一書作者阿普特說:“人們認為年輕人只能通過展現他們不再需要父母的物質幫助來證實自己,如果在他們成年后繼續給他們支持和關愛就是害他們。其實,在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傾聽是最重要的。”
慈善機構“家庭關懷”的政策、研究和發展部主任凱瑟琳·希爾是兩個20多歲的孩子和兩個10多歲孩子的母親,她說:“一些父母發現他們處于為難的處境,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改變。父母習慣了控制孩子們的生活,可是,一旦他們到18歲,父母就要及時地從控制者轉變為顧問,這種新的方式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的生活,同時不會對孩子有過高或過低的期望。父母常常對孩子們的選擇失望,比如他們沒有上大學,沒有一份好工作,但這是父母的觀點,并不代表孩子們的觀點。”
當孩子交了父母不滿意的男友或女友時,父母與孩子之間會有更多的不愉快。一位母親說:“我建議父母對交男(女)友這事不干涉。”蘇珊娜·弗朗克斯說:“你們要相信孩子們的感覺,如果你干涉,只會使他們更刻骨銘心地愛上對方。”
阿普特博士說,雖然法定的成年年紀是18歲,但從心理上講,專家們認為少年期應延長到28歲。成長一向是一個坎坷的過程,今日的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雖然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有很多做法是不成熟的。接觸互聯網使我們的孩子對世界有了更廣泛的認識,父母利用以前那種過于嚴厲的監管方式既耗時費力,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同時,當下盛行的名人文化讓孩子有深深的自我懷疑,讓他們產生錯覺——認為平凡就是沒有價值。
對于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對年輕的成年人而言,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會使我們自信心不強。缺乏自信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問題,青少年因此會引起飲食失調、酗酒和吸毒。統計數據顯示,風險最大的是16到24歲之間的人群。同樣,這個年齡段的人也是處于抑郁、自殘和自殺的高峰期。
應對脆弱的、心理不健康的“成年”孩子是父母最棘手的事情。凱洛琳的女兒貝基在20歲時患上了飲食不調和嚴重的抑郁,她說:“我知道自己應該幫助她,但感覺無能為力。擔心她會自殺。我表現得越煩惱,她就越生我的氣,不許醫生們跟我說她的病情,完全不跟我們說治療的事,我們只能干著急。現在她25歲了,我感覺她已經進入成年期,因為她已經比以前穩定和平靜了。當時,她的病對我們家影響很大,使我感覺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直到現在我仍然不知道應該怎樣應對那種情況。”
孩子們從青少年到成年的過渡期對父母而言是考驗期,但孩子成年之后父母面臨的考驗也不小。有研究數據顯示,“成年”孩子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時間需要五到十年,現在的父母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突然有空巢癥了。實際上,研究顯示,“依賴”父母的年輕人比那些“自力更生”的年輕人各方面的表現更有競爭力。
阿普特說:“‘依賴’并不意味著隨叫隨到和答應他們的一切要求或解決他們的一切難題,而意味著父母了解他們,當他們的顧問,在他們做得不好的時候,準備給他們第二次機會。”
怎樣養育一個“成年”孩子?
傾聽孩子所說的,不要限制他們的思想。他們變化很快,對他們的新觀點和新思想需保持開放的態度。
寬容。成年初期的錯誤并不是他們的品格中終生抹不去的印痕,他們正處在轉變的時期,因為社會變得比以前復雜,他們的這個轉變時期也會比父母當年的要長。
要認識到愛的支持與用愛的名義去限制他們是不一樣的。他們可以通過積累經驗來彌補現在的不足,說讓他們受辱的話只會威脅到親子之間的聯系。“我告訴你那樣不行”或“你干嘛只長身子不長腦子”之類的話會讓孩子心寒。來自父母的鼓勵從來都不會浪費。“你不會讓我們失望的。我知道這是個困難的時期,但你會挺過去的。”這樣的話會激勵正在人生路上踉蹌前行的孩子,不管你說的時候他是否明白,遲早他會懂的。
在錢財上與成年的孩子要分清楚,而且要始終如此。阿普特博士建議:“禮物應該是信任和愛的情況下送的,不要買下不負責任的單。幫助孩子定還貸計劃,而不要替他一下子償還貸款。”
忍受回家的孩子。當年輕人起步失敗時,他們需要回家休整之后才可能東山再起。
讓他們走他們就不會回來了——這是個悖論。
[譯自英國《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