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歲的老奶奶安瑪莉·雅各布扶著一個花盆,兩歲的快樂小天使艾米利亞穿著橡膠皮靴,站在白色塑料桌上,輕輕地鏟著盆中的土。他們小心翼翼地種下一株紫色的菊花,艾米利亞臟臟的小手和安瑪莉滿是老年斑的雙手不時觸碰。
小女孩和老奶奶身邊是一位坐在輪椅中的老爺爺,他叫君特爾·雅各布,是安瑪莉的丈夫。90歲的他有著厚密的白胡子,已經癡呆,陷入了遺忘的世界。艾米利亞發出銀鈴般笑聲的時候,君特爾也會微笑。“只有這個小女孩能把他從沉默中喚醒。”安瑪莉說。
這對夫妻住進漢堡伯恩多特大街的“拋錨”養老院已有兩年,艾米利亞來到伯恩多特“幼兒之家”也已經10個月了。雅各布夫婦處在人生的末端,而艾米利亞則剛剛開始生命的旅程。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需要幫助。
他們不是惟一。在德國,有約230萬65歲以上的老人和240萬6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照顧。照顧,這個詞每天都響徹德國上空。怎么對待老人?小孩子應該怎么辦?政治家、專家、父母、子女全都在探討這一問題。大部分時候,問題的中心在于“太少”:太少的幼兒園入學名額,太少的護理人員,養老院的人們有太少的快樂。
因此,雅各布夫婦和艾米利亞一起度過的上午才這樣特別:它告訴我們,“少”不一定意味著貧乏。要做到這一點,并不一定需要偉大的政治決策、法律或補貼,而是有人愿意嘗試各種可能性,就像43歲的幼兒護理員卡特琳·圖姆雷和47歲的養老院院長哈特穆特·伯恩特那樣。
“拋錨”養老院給了134人一個家,其中80%以上是癡呆老人。在養老院旁邊,圖姆雷和其他兩位幼兒護理員一起照顧15個10個月到3歲的孩子。兩者被園圃籬笆隔開。去年年初,圖姆雷問,孩子們可不可以在養老院吃午飯,養老院院長伯恩特覺得沒有任何問題,飯反正是要做的。
養老院中非常安靜。需要人喂食的癡呆老人靜靜地坐在那里,其他老人大部分時間也都保持緘默。小家伙們把勃勃生氣帶進了餐廳。伯恩特說:“突然之間,養老院里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氣氛。”他拿出一個住戶名單,食指在名字上滑動,“他們沒有家人,或是家人很少露面,和外界也沒有什么聯系”。曾經擁有幸福家庭的人在老年也往往慢慢陷入不幸,因為他們的孩子、孫子和外孫生活在離他們很遠的地方,在科隆、法蘭克福或是慕尼黑。同樣的,很多生活在“幼兒之家”中的孩子也沒有住在他們祖父母附近。
短短幾天之后,孩子們就已經在整個餐廳嬉笑打鬧了。一張照片上,穿著藍色外套的90歲老奶奶在踢足球。今年春天起,養老院的公園里出現了兒童攀緣架、小塊沙地和滑梯。周三是手工制作日,老人和孩子用手指直接蘸顏料作畫,演奏音樂或捏小手工藝品。
坐在輪椅里的癡呆老人君特爾最近剛滿90歲。圖姆雷把孩子們放在他窗戶外面的長椅上,讓他們為老人唱歌,走調的歌聲高高響起。“他大笑了起來,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笑聲了,他本來已經不知道怎么笑了。”安瑪莉說。
曾經,孩子和老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在很多國家,直到今天這種現象都還非常普遍。在德國,很多人都渴望能回到這種溫暖的家庭。德國聯邦家庭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450個“多代之家”,希望借此重新振作多代一起生活的“大家庭”。
公園里的白色塑料桌上灑滿了土,一歲半的湯姆還含著安撫奶嘴,揮舞著胖乎乎小手的他,與其說在種花,不如說是把土從花盆中鏟出來。95歲的格爾特魯德·庫爾提烏斯耐心地告訴他:“你要把土鏟進去,不是弄出來。”她幾乎每天都和孩子們玩耍。如果孩子們的吵鬧聲過大,她就捂住耳朵,走進房間里——幾分鐘后又出來站在草地上。
如果問庫爾提烏斯女士,孩子們在這兒,她高不高興。她回答:“昨天我穿了一雙黑色的漆皮皮鞋。”然后,她皺起眉頭,緊閉眼睛思考著。她漸漸認識到,答案和問題牛頭不對馬嘴。“很好”,片刻后她自行更正答案,“我以前也有幾個這么可愛的孩子。”
圖姆雷拍起巴掌,吃飯時間到了。菜單上是漢堡牛肉餅、豌豆、胡蘿卜和土豆羹。12雙橡皮靴和淡米色矯形鞋走向餐廳,步履活潑盎然。吃完飯,他們要午睡。安詳的老人和天使般的幼兒,他們一起沉入甜甜的夢鄉。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