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至19日,我出席了在華盛頓召開的全美建筑師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一萬多名建筑師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期間,我跟隨大家參觀了聯邦政府的多個規劃項目和有著建筑學和規劃學意義的多處歷史遺跡:包括美國第三任總統杰弗遜和第四任總統麥迪遜位于弗吉尼亞州富有古典建筑風格的山莊和大片農場,以及正在改擴建的19世紀聯邦精神病院,過去里面關著的多是些以精神病為由逃脫法律起訴卻被終身監管的重犯,據說當年試圖暗殺里根總統的瘋子Hinckley至今還被關在那里。
平時我在紐約很忙,沒有時間去大學上課。參與實際項目的考察也算是在職培訓并有學分積累,我便利用這次機會好好學習,只希望在短短幾天內完成每年12個學分的在職培訓,同時完成美國政府對注冊建筑師強制性的繼續教育任務,以便順利延期我的建筑師執照。因此,每天散會我都感到精疲力竭。
5月19日會議閉幕。這天清晨,我們先乘坐豪華巴士抵達弗吉尼亞州與華盛頓交界處的山腳下,然后數十人浩浩蕩蕩向上爬行,去參觀一處二戰后為退役將士開發的幾百英畝花園小區。
花園小區內所有的建筑和道路都隱藏在原始生態的叢林中,環境極其優美。每棟單層住宅約150至200平米,占地約一畝,其售價當年只需1萬美元左右,如今雖已漲到每棟60萬美元以上,但四處仍然掛著降價急售的醒目招牌。
花園小區內的房子既簡易矮小又四面透光,周圍都是大面積的玻璃幕墻,戶外的山川河谷以及鄰居家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各戶的內外布局都基本相似。這是20世紀上半葉歐洲和美國十分流行的“國際主義學派”的住宅設計風格,力求居住者與外部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小區管委會為了延續歷史特色和保護社區環境,不準各戶配備窗簾,不準私自裝修,不準外掛空調機,不準隨意改變建筑色彩和外觀,不準砍伐樹木,就連植被花草也受到嚴格統一的管理,違者將受到小區律師團隊的起訴和嚴厲的經濟制裁。這種里外透明的房子使得人們的飲食起居沒有一點隱私。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們好像也不太注重私密,有一家人居然將客廳的家具全部搬到了眾目睽睽的前院樹蔭下。
我們來到的第一戶人家,住著一對同性戀。白人“丈夫”仍是現役空軍,來自泰國的“妻子”面目清秀,個子矮小。這對“夫婦”目中無人當眾擁吻的情景,使我感到很反感。可能我身著紅色T恤,比較引人注目,泰國“妻子”還不時向我暗送秋波,那副稀奇古怪的裝束和表情著實嚇了我一跳。
接下來的三個多小時繼續參觀不同的居家模式和綠化環境。所見的居民都是些年逾花甲的老者,很少發現有年輕住戶,就連路邊??康乃郊臆嚞F在只能在電影里面才見得到,多是些老掉牙的古董。此情此景,仿佛一下子將人們拉回到了20世紀50年代。
在美國的這些年間,我習慣開車外出,也很難出去逛商店,沒有養成徒步行走的習慣。這次由于長時間爬坡過坎,極度的疲勞讓我幾乎癱倒在路上,一直落在隊伍的最后。許多次我拋開顏面甩開四肢平躺在叢林中休息,對人們投來的好奇目光,我只得解釋說自己不能長時間行走完全屬于“先天遺傳”。好在那位高個子白人領隊善解人意,對我的處境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和憐憫,不僅沒有扣分,還鄭重其事地勸說我隨時都可以使用隨車配備的殘疾人輪椅。他的言行舉止可真算得上是一位嚴格履行美國殘障法的典范,他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讓我感激不盡。為了做到“天衣無縫”,我將配發的午餐(水果飲料和一袋食品)送給了一位肥胖的黑人大漢,自己只得強裝虛弱不思茶飯,下午回到主會場感到又累又餓,渾身上下有氣無力。
下午兩點半舉行會議閉幕式,華盛頓特區市長親臨現場講演,還有數位世界級獲獎設計師上臺講話。會議主題是建筑師在反恐防恐以及當前經濟危機中應當如何保護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我原打算認真聽講,便專門坐在了靠前的位置。
演講開始,911事件的許多恐怖鏡頭在大屏幕上不斷回放,看上去慘不忍睹。主持人先是領頭高唱國歌《星條旗永不落》,在長篇演說中一再鼓勵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拿出專業人員的知識和良心體諒民情,面對世界不斷惡化的經濟蕭條局面要勇于擔負起責任。緊接著,上百個參與過911襲擊后重建的建筑師集體上臺亮相,然后依次發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講。
剛開始我還聽得仔細,不料疲勞饑渴很快讓我感到沒精打采。再加上座位間的距離狹窄,鐵皮座椅又十分簡易,讓人感到很難受,實在無法長時間正襟危坐。不知不覺中我便雙手抱頭靠在前面的座位昏睡了過去。我在睡夢中不停左右搖擺還咕嚕聲不斷,旁邊那位白發蒼蒼的老建筑師以為我對恐怖襲擊悲痛欲絕而抱頭痛哭,他不斷伸出手拍著我的肩膀輕聲安慰道:“Please be cool, be cool, everything will be fine!\"(“請不要傷心嘛,沒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我驚醒后看見人們聚精會神的聽講姿態,再看白發蒼蒼的老建筑師對我表現出的同情和安慰,頓覺十分尷尬。為了免受白眼,我只得裝模作樣地揉揉眼睛,抹去了嘴邊的口水,又順便整理了衣領和蓬亂的頭發。好在會場燈光昏暗,我回頭一看,隱隱約約發現鄰座的幾位同仁向我投來了贊賞和敬佩的目光,見此我也來了精神,竟然一直堅持到大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