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4月14日午夜前不久,泰坦尼克號撞上一座冰山,并在三小時內沉入海底。這場災難促成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會議的召開,多國領導人與會,旨在解決冰川威脅問題。
泰坦尼克號上裝備不良,僅僅依靠視覺監測和船用無線設備來確保游輪在冰山遍布的海面上安全航行,對天災毫無防范能力。沉船事件后召開的“海上生命安全” 國際會議催生了“國際冰區巡邏隊”(International Ice Patrol,簡稱IIP),他們被授權監視“冰山胡同”——紐芬蘭周圍一片臭名昭著的海域。從那時開始,國際冰區巡邏隊一直監測著這片海區,借助空中巡邏和雷達系統來確定冰山危險的界限,并每天發布公告。
在南半球,船長們依靠歐洲太空總署的“極地觀察”方案,通過衛星圖像實現對冰山的實時偵測。專業監測小組每天發出報告,衛星傳回圖像,船用雷達提供詳細資料,船只撞到冰山的幾率看似微乎其微。
但它仍在發生。
2007年11月23日晚上,所有先進設備都沒能避免“探索號”游輪撞上冰山,154位乘客不得不棄船逃生,乘救生筏在冰冷的海上漂流數小時。乘客們無一傷亡,但這次事故還是被《紐約時報》稱為“現代版泰坦尼克”。
不到兩個月,另一艘南極游輪“前進號”的發動機出現故障,失去動力,撞上一座冰川。沖擊撞碎了一艘救生船,所幸船上300名乘客均安然無恙,順利逃脫。
去年,一艘俄國漁船在南極海面上航行時,船體被冰山撞了一個洞。為減輕船體重量,32名船員把船上貨物扔進海里,并等待了近兩周才獲救。
海洋技術研究所的布萊恩·希爾維護著一個數據庫,其中記錄了680多起冰山事故。他說,從1980-2005年,北半球共發生57起冰山事故,發生率為年均2.3起。而南極地區的冰山事故略有增加。如今,更多游輪駛向南極。據國際南極旅游經營者協會執行主任史蒂夫·威爾梅爾預計,前往南極的乘客人數已從1969年的數百人激增至2012-2013旅游季的3.1265萬人。威爾梅爾說,大多數游輪不會接近浮冰區,但船長們還是得提高警惕。“他們必須像跨越北大西洋的船只一樣小心翼翼。1912年有冰山,2012年依然會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消融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商業旅游打開了大門,北極航線也在不斷增加,而且開放時間更長。為了縮短旅行時間,很多船長會選擇冰山云集的北海航線,而不是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南行航線。可是冰山消融并不意味著冰山徹底消亡,在這些地區仍有遭遇冰山的可能。因此,風險依然存在,特別是大批船舶通過的時候。隨著與冰山相撞幾率的不斷增大,船長和船運公司有責任權衡是否采用北極便捷通道。如果冰區巡邏隊確定某個區域內有浮冰,那么,無論如何要說服船長繞道而行,盡管船運公司很不情愿繞開這些冰,因為這會使航程增加100至1000英里,燃料和時間成本也會增加。
此外,很多船舶也會經常出沒于冰山密布的格陵蘭島附近和北極水域,勘探礦產、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在這個數學等式中,即使海洋中的冰山數量不變,如果船只不斷增多的話,運算結果一定會顯示事故風險在增加。浮冰也是一大威脅。冰島的冰川簡直可稱為北極冰山加工廠,正在快速生產更多、更小、更危險的冰山。這些小型冰山被稱為“冰山塊”,小到可以躲過雷達的探測,在水里也容易被忽視,但仍可以給船只造成重創。每立方米浮冰的重量是一噸,所以,一些看起來個頭并不很大的冰塊卻可以重達數千噸,足以將船只撞出大洞。
冰山大小不一,大的相當于牙買加國土面積,小的像小汽車或鋼琴,一些更小的冰塊在水下漂動,根本無法用肉眼看到,你永遠不可能看到每一座冰山。
國際冰區巡邏隊自1913年成立以來,一直將協助船只避開冰山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初依靠偵察船,在隨后的幾十年里他們不斷改進,采用了雷達技術,并與過往船只和偵查飛機通話交流。
但船長們并沒有被強制注意國際冰區巡邏隊的冰山警告信息,人為錯誤造成的損失遠比最精密儀器的失誤大得多。如果船長心不在焉的話,再多技術援助都無法避免事故的發生。按理說,依據雷達及國際冰區巡邏隊的有關冰山提醒,現在來自冰山的危險并不大,但是人為錯誤不斷,依然會造成損失。針對船只不顧迷霧和海冰、在冬季全速穿越北大西洋的愚蠢行為,許多社論及航運報紙都嚴加譴責。他們只是坐等事故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冰山沉船不足為奇。
[譯自英國BB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