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終于,找到了俄羅斯“面包”……
當飛機安落在莫斯科機場跑道上時,不知為什么,突然想起了那句話,“面包會有的”。
這是一句臺詞,出自前蘇聯影片《列寧在1918》。影片中,列寧的衛兵瓦西里用這句話安慰妻子。我等50年代出生的人,都熟悉這部影片。口白水
筆者曾在歐洲學習,工作和生活多年,基本走遍了“老歐洲”。但俄羅斯,一直是個懷揣的夢。
2010年盛夏,終于成行。從莫斯科到圣彼得堡,12天。散步紅場,走進克里姆林宮,參觀冬宮,閑游夏宮,感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N多年過后,終于有了期待中的俄羅斯“面包。
2 走,到紅場去!
這次才清楚了,“紅”在俄語里代表”美麗“或”歡慶”之意。1658年,正式命名時,這里已是舉行各種宗教慶典和儀式的地方。十月革命后一層政治寓意。
其實,紅場占地面積并不大,僅長約500米人的感覺,似乎要大得多。據說,這與廣場的設計和建筑有關。尤其紅場北寬南窄,順著這樣的方向看過去,透視效果很不一般。
3 小卡片機見證了大恢弘
大克里姆林宮,是克里姆林宮中的主要建筑之一。
十月革命前,這里是俄國沙皇的宮殿;革命后一直是前蘇聯黨政中央機關所在地,現在是俄羅斯總統辦公的地方,不對外開放。東道主精心安排了一次“內部參觀”,但只許帶卡片機,在被允許時方能拍照。
以前看過美國的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和法國的愛麗舍宮,對大克宮的印象是:更有歷史的厚重感,而且金碧輝煌。
4 克里姆林宮內外看“蔥頭”
去俄羅斯之前就聽說,到莫斯科有一景,就是看“蔥頭”。那“蔥頭”,指的是東正教堂的洋蔥狀屋頂。
雖說有思想準備,但真的看到了洋蔥頂,還是很驚艷的。從大克宮出來,正好就是教堂廣場。廣場不大,周圍一圈都是教堂。每座教堂年代不同,造型各異,洋蔥頂也形式多變,色彩繽紛。“蔥頭”璀璨,非常搶眼,絕對是俄羅斯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5 沐浴在俄羅斯的藝術氛圍中
在俄期間,參觀了兩個頂級美術館,一個是莫斯科的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另一個是圣彼得堡的俄羅斯國家美術館。俄羅斯的繪畫體現了“拿來主義”。它晚于西歐3D0年,后來學法國、學荷蘭、學意大利,迅速崛起。到了19世紀后,已形成了成熟且輝煌的繪畫藝術,出現了一批重量級的大家,并對世界紅場的”紅”,就更多了寬約150米。但現場給藝術形成影響。
常駐俄的朋友說,即便在蘇聯解體后經濟極不景氣時,俄羅斯人還是很講究藝術享受,芭蕾舞照看,美術館照去。
這,不是單純的愛好了,那是素質。
6 阿爾巴特街的閑走隨拍
到了莫斯科,如果只選一條街閑逛,無疑首選阿爾巴特街,它早被列入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
這條街,雖然還不到一公里,卻集歷史、文化、藝術、風情,民俗于一身,萬花筒一般。走著不累,看著不夠。
畫攤多。猶如街頭畫廊,邊走邊看,喜歡了,談價,拿下。
畫匠多。和巴黎蒙馬特高地有一拼,畫肖像的,畫漫畫的,甚至畫油畫的,各畫所需。書攤多。賣舊書的,淘舊書的,一道風景。
樂師多。走在這條街上,不會感覺郁悶總有一個或幾個吹拉彈唱的出現在你眼前。
小店多。咖啡、餐館、紀念品店。總會看到拉客的年輕人用中國話喊著“歡迎”,雖然發音并不精準。
當然,阿爾巴特街,更是攝影者掃拍的好地方。
7 冬宮……冬宮!
冬宮,昔日的沙皇宮邸,今天的國立博物館。非同一般,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筆者四大博物館都去過了,簡單對比而言,覺得冬宮更恢弘。
冬宮是俄國巴羅克式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8世紀中葉,前有大廣場,后有涅瓦河,光憑這地勢,也氣場大增。那種“霸氣”,恐怕英、法、美那三家博物館,無一可比,
至于館藏,各有千秋,冬宮絕不墊后。
8 夏宮的噴泉看不完
在圣彼得堡,看過冬宮,就要看彼得夏宮:必須的。
到了夏宮,對“拿來主義”有更深切的感受。
夏宮,是沙皇家族度夏的地方。說是18世紀初期,彼得大帝為戰勝瑞典而“犒賞”自己決定建造的。陶醉于勝利之中彼得大帝“牛”得很,要求這個地方宮殿,花園、林苑一應俱全,范本就是法國的凡爾賽宮,而且氣勢還要超過。于是乎,此后的10年間,夏宮呼呼啦啦建造起來。
幾百年后的今天,到過夏宮的人都會覺得彼得大帝沒有吹牛,夏宮就是夏宮,不但完全可與凡爾賽媲美,且至少有一點還超過后者,那就是噴泉。
據說,夏宮大大小小的噴泉有幾百處,多以古希臘傳說為創作原型。目前完好噴水的150多座,光看噴泉也得要大半天時間。
夏宮的噴泉,因其獨到的水利工程技術而聞名。這里的幾處大型階梯式噴泉,最高噴水達30米完全靠自上而下的地形產生自然水壓,如此。原生態‘
理念和技術,至今仍被專家們稱道。
9 將“情色”進行到底的葉卡捷琳娜宮
看過了冬宮和夏宮,以為看完了圣彼得堡。錯l還有第三個宮:葉卡捷琳娜宮(沙皇村)。
簡單地說,葉宮是兩位女性的作品,兩位沙俄女皇。
1744年,彼得大帝的女兒伊麗莎白女皇下令修建沙皇村和葉宮,以紀念她的母親、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
建成20多年后,葉卡捷琳娜二世(又稱葉卡捷琳娜大帝)對沙皇村和葉宮進行二次修整,完成了一次從巴洛克風格到俄羅斯古典主義的“升級換代”。
兩位女皇的作品,不僅繼續著皇族的奢華,而且更加有情調。宮殿藍白相間,內廷金碧輝煌,更有世界惟一的琥珀大廳,以及主樓梯的紅綢窗簾,演繹著兩位女皇將“情色”(情調與色彩)進行到底的風范。
有葉宮見證,兩位女皇足以讓其他男性沙皇汗顏……
10 “醉美”涅瓦河
那晚,在圣彼得堡船游涅瓦河時,“醉美”了一下。
游涅瓦河,有兩個看點。一是看河兩岸的風景,冬宮、大教堂、要塞等著名景點盡收眼底,二是看河岸上的人,路邊、橋上,行走的、駐足的,構成一道活的風景線。
游完涅瓦河,主人安排在河邊的家餐廳晚餐。燭光,佳肴,尤其伏特加,一杯接一杯。
酒足飯飽,夜幕降臨。返回酒店的車上,涅瓦河沿岸美景掠過,很有些舍不得。趕緊拿出卡片機,透過車窗,“咔嚓”幾下。不知是車子晃動,還是伏特加開始作用,那幾張片子竟然。“醉美”成了個樣子,意外、收獲了……
幾分醉意。忽想到,切不可酒駕但偶爾來個“酒攝”,何妨?!
總有一片白樺林在等你
到了俄羅斯,肯定會看到白樺林。白樺林,在俄羅斯的心中目是美的。一次晚餐席間、我問俄羅斯朋本,他們平常都用白樺樹比喻什么,朋友說通常用來比喻美麗的少女婦。告別了青澀,初綻了風姿,含蓄而不拘謹,成熟而不張揚。
或許可以理解為,白樺樹美得適度,秀得宜人。好一種拿捏到位的美。
12 俄羅斯街頭“蹭拍”婚紗新人
到莫斯科后,第一次按動快門,便是“蹭拍”,而且還是婚紗新人。
在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路口有座橋,被當地人稱作“愛情橋”,是新人們拍婚紗照的實景地之一。那天,下車時正遇見多對新人在拍婿紗照。每對新人后面,都跟著群親朋奸友,喝著香檳,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這樣的場景,在隨后的日子里多次遄見。在莫斯科的紅場和在郊外的公園,在圣彼得堡的夏宮和涅瓦河邊,盛裝的新人們度過浪漫的時光,也為我等撮客提供了“蹭拍”的機會。
特別要說的是,俄羅斯人并不忌諱被“蹭怕”。每當發現有外人的鏡頭對準他們時,常常報以會意的一笑,有時還很配合地做個POSE。當然,我的鏡頭也足夠強大,每次都會拉開些距離,盡量不去打擾新人們的親昵。
13 抓拍一掠而過的美女
到了俄羅斯,當然期待“艷遇“抓拍美女。
說到美女,想起多年前一次關于美女的討論。那是在巴黎,一次當地文化圈子的晚宴。席間,不知怎么話題就轉了向,就“什么是最美的女人”展開了熱議。一位作家給了個定義:最美的女人,是一掠而過的。就比如你剛踏講地鐵車廂,忽然_回頭發現站臺上有個漂亮的女人,你剛想再看一眼,車子已經開走了。
這次在俄羅斯,“一掠而過”的情況,應該算是發生了。在圣彼得堡船游涅瓦河時,河岸上一位金發美女,“撞上”了鏡頭……
因為“一掠而過”,所以直到今天,依然很美很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