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面面更加鮮紅的旗幟——在帶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中,全市農村各級黨組織始終奮戰在發展經濟、促進增長的最前線,凝聚各方力量,引領科學發展,充分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成為廣大群眾最信賴的主心骨。
這是一個個無比熟悉的身影——在保障民計民生的工作中,全市農村廣大共產黨員始終奮戰在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最前方,自覺踐行宗旨,勇于擔當重任,充分彰顯了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廣大群眾最可靠的貼心人。
黨的工作重心在基層,執政基礎在基層,活力源泉在基層。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斗堡壘。身處農村改革發展穩定一線的4100個基層黨組織、30多萬名黨員,無疑是帶領農民群眾發展致富的“主心骨”,是確保農村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閘門”。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按照“強組織、增活力、聚人心、促發展”的要求,以創先爭優活動為統領,以“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以“基層組織建設年”為抓手,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為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在引領農村發展中固本強基
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地處永定河南岸,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2005年以前,一直以采石業為主導產業。2005年,為落實生態涵養發展區功能定位,該村主動關閉了3家采石廠,使全村集體經濟陷入困境。面對產業轉型的嚴峻現實,村黨支部提出了“旅游觀光業興村、新產業富村、民主管理治村、精神文明建設強村”的發展思路,先后修建了書畫院、古道驛站、京西古道博物館等人文景觀,成功打造了京西古道風景區,使世代靠采石為生的村民們吃上了文化飯,走向了富裕興旺的新生活。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水峪嘴村的發展只是全市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但它的發展脈絡卻清晰地折射出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全市農村各級黨組織把推動發展、致富農民作為第一要務,立足本地實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創意產業、鄉村旅游、商貿物流、溝域經濟等主導產業,推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壯大了農村經濟總量,帶動了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按照“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思路,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目前已經累計完成改制單位3654家,301.8萬人成為擁有集體資產的新市民,增強了集體經濟活力,保護了農民合法權益。推廣“黨委+基地”、“支部+協會”等形式,發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組織,目前全市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4878個,帶動了45.3萬農戶聯合闖市場、共走致富路。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736元,同比增長13.6%。
在服務農民群眾中固本強基
每逢星期四,懷柔區北房鎮政府機關樓道內外總是靜悄悄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房鎮各行政村的會議室卻熱鬧非凡。鎮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不光人去了,也把各類相關材料,各種協調、審批等服務職能一塊帶進了村,大事小情當場辦理。他們給這起了個名字——駐村工作站。
只有到基層去,才能真正汲取需要的養分;只有到基層去,才能增添為民服務的動力;也只有到基層去,才能找到破解難題的方法。懷柔區委從強化基層黨組織服務保障功能入手,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新途徑、新方法,在284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駐村工作站。越來越多的機關干部走出機關大院,解決群眾困難。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懷柔區284個駐村工作站已接待、走訪群眾8萬余人次,受理各種服務事項5萬余件,為群眾辦好事、實事3700余件。
同懷柔區一樣,在開展“三級聯創”活動中,全市農村各級黨組織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核心任務和開展工作的切入點,建立健全駐村聯戶、記民情日記、全程辦事代理、黨員責任區等服務群眾的常態化機制,進一步密切了黨與群眾的聯系。通州區永樂店鎮黨委在全鎮開展了黨員責任區活動,以黨員居住區劃分責任區,有活動能力的無職黨員每名聯系10—20戶群眾,主要負責安全防范、民事調解、環境整治、困難幫扶、民意收集等工作。如今在永樂店“有事找黨員”已成為“常態”。為激勵黨員發揮好作用,鎮黨委將責任區黨員職責、區域示意圖、上崗黨員照片及考核結果上墻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并定期開展優秀責任區黨員評比,給予表彰獎勵。目前38個行政村共建立黨員責任區837個,聯系群眾12506戶,實現100%的農戶全覆蓋。
在促進農村和諧中固本強基
“以前,村里做的許多事情,大家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不知道,現在通過‘村民議事會’制度,每項決策家家戶戶有份,真正讓咱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這是延慶縣大榆樹鎮北紅門村在實行了“村民議事會”制度后,廣大村民說出的一句心里話。與過去的管理辦法相比,“村民議事會”制度調動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了以民主促和諧、以和諧促發展的目標。
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領導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經驗和重大優勢。近年來,我市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順應農民群眾擴大民主的新期待,不斷發展和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推動了農村和諧發展。
完善民主決策——制定了北京市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相關制度,全市所有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民主日”制度,形成了以“四議一審兩公開”為核心的村級民主決策機制,保證了農民群眾直接參與村務管理。京郊各區縣探索建立了一批村級工作決策制度,比如懷柔區實施“八步工作法”,大興區推行“四議一審”,房山區實行“村級重大事項票決制”,延慶縣推行“六議工作法”等,把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黨內基層民主與農民主人翁地位融為一體,促進了村級決策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深化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制度,促進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大力培育和發展“五老”聯席會、“和事佬”協會、道德評議會等社會組織,充分發揮了它們提供服務、協調利益、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
強化民主監督——積極創新村務公開機制,堅持普遍公開與點題公開相結合、定期公開與即時公開相結合、結果公開與過程公開相結合,形成了立體式的村務公開格局。全市農村普遍實行“村賬托管”制度,全面推行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農民群眾的監督權。
在加強自身建設中固本強基
“有了這套系統,錄像錄著,上級領導看著,全村百姓都瞅著呢,干事更得按規矩辦。”對于已經投入使用的農村基層黨建全程紀實系統,密云縣東邵渠鎮西邵渠村黨支部書記趙青山深有感觸。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密云縣委組織部與東邵渠鎮黨委合作,針對農村基層黨建中的工作不規范、公開不及時、落實不到位和及時指導難、有效監管難、準確考核難“三不三難”問題,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在全市率先開發了集監督、指導、管理和服務為一體的農村基層黨建全程紀實系統,初步實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是增強基層黨組織生機與活力的根本。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我市不斷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積極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等多種方式,確保了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基層組織不散、黨員聯系不斷、發揮作用不減、核心地位不弱。注重拓展黨建工作新領域,在農村社區、“兩新組織”、外出務工經商黨員集中地區加大黨組織組建工作力度,健全了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實現了黨組織的有效覆蓋,有力推動了全市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兩新”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聯建共建,全市共形成共建對子8640個,構建了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基層干部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骨干力量。長期以來,農村基層干部“端的是泥飯碗,干的是硬任務”,面臨的卻是“收入低、沒奔頭、退無保”等現實問題。我市認真落實“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健全了培養選拔、培訓教育、管理監督、激勵保障等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四項機制,解決了人心不穩、動力不足和后繼乏人等問題,調動了農村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涌現出聞寶恒、支芬、李桂英、王全、王雙林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優秀“領頭雁”。在培養選拔上下功夫——通過從上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異村交流或跨村兼職等,積極探索破解村干部選人難問題。市有關部門從2006年開始,連續6年共選派15519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為農村干部隊伍注入了新生力量。我市農村多渠道選人的經驗受到中組部的肯定,中組部在北京召開經驗交流會予以推廣。在教育培訓上下功夫——著力構建市級示范培訓、區縣重點培訓、基層普遍培訓三級聯動的教育培訓體系,有力地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履行崗位職責、引領科學發展的能力。在激勵保障上下功夫——不斷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積極探索建立村黨組織書記養老保險、困難救助基金等制度,使農村基層干部實現了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發展前途、退后有一定保障。目前,全市村黨組織書記人均收入達到4.52萬元/年,全部超過本鄉鎮農村勞動力平均收入水平。2011年,在全市鄉鎮換屆中有43名村黨組織書記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全市在崗村干部已有24人被錄用為鄉鎮公務員,89人被聘任為事業編人員。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