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十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就有關問題請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回答記者的提問。
記者:在全國上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大潮中,首都北京出臺這份《意見》,提出“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文件起草的背景和過程。
市委宣傳部負責人:《意見》起草工作是在市委直接領導下進行的。5月中旬,按照市委指示,市委宣傳部、市委研究室等部門成立了文件調研起草小組。在文件起草中,劉淇書記全程指導,多次對文件起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作出20多次重要批示,并通過深入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指導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戰略思想和重要觀點。到11月底,文件調研起草小組開展調研50多次,召開座談會30多場,征求了有關單位和部門的意見,先后15易其稿。在此基礎上,文件起草組進一步充實力量,吸納中央宣傳部、市文化局、市社科院等部門和單位的有關負責同志,對文件初稿進行了封閉式集中研討、修改完善,并征求了宣傳系統各單位的意見,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見稿。12月上旬,劉淇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各民主黨派、市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對《意見》進行了審議。文件起草組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形成了報送本次全會的審議稿。
在文件起草過程中,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認真貫徹中央精神。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主要精神貫徹落實到《意見》中,把李長春同志關于首都要在十個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要求、劉云山同志關于北京要成為“六個中心”、發揮“五大作用”的要求,以及劉延東同志來京考察調研時的主要講話精神,都吸收進《意見》中。二是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市“十二五”規劃對首都文化建設作出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后,劉淇書記、郭金龍市長先后21次調研文化工作,召開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專題會議8次,提出了一系列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舉措,《意見》認真貫徹落實市“十二五”規劃,全面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具體要求。三是充分吸納各方意見。按照劉淇書記批示要求,文件吸納了全國政協黨組、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各民主黨派北京市委、市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88條。四是吸收借鑒了兄弟省市的一些好做法。
記者:除了引言和結束語,《意見》共分五個部分,闡述新形勢下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進首都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等方面的內容。請問《意見》突出了哪些北京特色?
市委宣傳部負責人:《意見》在總體要求中特別提出,全面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大力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實施思想道德引領戰略,實施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關于發展目標,根據六中全會《決定》,結合北京市實際,提出了2020年目標。總體目標是:把首都建設成為在國內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成為全國文化精品創作中心、文化創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傳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發揮好首都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領作用、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驅動作用、橋梁紐帶作用、薈萃集聚作用。具體目標是:思想道德顯著提升,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體制活力迸發,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城市文化魅力彰顯,文化名家精品薈萃,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關于基本原則,《意見》提了六條,其中有四條與《決定》基本一致,分別是堅持思想引領、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開放合作,其他兩條突出了首都的特點,分別是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統籌協調。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我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大力實施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因此,創新驅動成為體現北京特征、推進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基本原則;二是首都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特殊,要整合利用好這些資源,必須統籌規劃,正確處理好“六個關系”。
記者:您剛才提到實施思想道德引領和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兩大戰略,能否詳細談談這兩大戰略?
市委宣傳部負責人:《意見》圍繞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奮斗目標,圍繞首都文化改革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作出了實施兩大戰略、推進九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關于實施思想道德引領戰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北京是首善之區,必須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將其作為貫穿整個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一條紅線,在思想道德引領方面成為全國的旗幟和標桿。基于這一考慮,《意見》圍繞實施思想道德引領戰略,踐行“北京精神”,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部署了四項任務。一是大力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北京精神”是城市之魂,是全市人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和共同精神家園,是深化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是首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戰略舉措,事關首都科學發展全局,事關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必須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二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關鍵要在認知、貫穿、融入上下功夫。三是扎實推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必須培育良好的市民素質和文明的社會風尚。四是持續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關于實施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主要基于四點考慮:一是中央要求北京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上作出示范;二是首都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自主創新;三是科技和文化是首都擁有的突出優勢;四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實施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對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記者:在兩大戰略的統領下,《意見》提出了九大工程。我們該如何實施這九大工程?
市委宣傳部負責人:第一,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一是創新文化產品生產機制。二是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作用。三是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四是抓好品牌文化活動。
第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建成城鄉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于首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基礎,《意見》提出了在全國率先建成城鄉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一是加快首都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點打造北京博物館中心區和首都核心演藝區。二是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城南地區、城鄉結合部、重點新城、新建大型社區及農村地區傾斜。三是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第三,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利用工程,彰顯古都文化魅力。一是切實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二是充分展示古都文化價值和內涵。三是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第四,實施文化創新工程,激發體制機制活力。一是創新文化管理體制。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三是健全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四是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五是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六是推動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
第五,實施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工程,率先建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柱。要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發揮其在首都轉變發展方式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健全文化產業體系。以積極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為重點,著力構建傳統文化產業、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相關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二是科學規劃產業布局。三是打造骨干企業和文化航母。四是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五是培育提升文化消費業態。
第六,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圍繞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意見》作出兩個方面的部署:一是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二是構建文化技術創新體系。
第七,實施網絡文明引導工程,科學建設和利用互聯網。北京是“網都”,全國90%的重點網站在北京,營造健康向上網絡輿論環境的任務十分艱巨。要切實加強互聯網的建設和管理。一是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二是規范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
第八,實施文化名家領軍工程,建設首都文化人才高地。努力建設全國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一是加強文化名家培育。二是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
第九,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走出去不僅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需要,更是國家賦予首都的神圣職責,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一是擴大文化交流合作。二是加強對外文化宣傳。三是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輸出。
記者:《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意見》對此是如何部署的?
市委宣傳部負責人:《意見》從三個方面作了部署:一是加強黨對文化改革發展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建立首都文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強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二是全面落實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加大財政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多方面探索實行先行先試政策。三是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文化建設合力。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統籌文化改革發展中的各種關系,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