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淇同志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進一步推動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是對以往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化和拓展,是探索首都科學發展機制和模式的重大飛躍。
建立這種新的發展模式,一個基礎性、前提性條件是大量的富于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大學是人才培育、輸送的主陣地。作為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近年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堅持“立足北京、服務首都”的戰略定位,積極嘗試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首都“雙輪驅動”發展的人才支撐做了有益的探索。
多途并進激發科技創新潛力
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著力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有鑒于此,學校全面調整了人才培養思路,從培養方案制訂、制度機制完善、平臺載體建設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
培養方案制訂方面,我們適當減少課內理論學時,增加實踐環節學時;要求理工專業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經濟、管理等文科專業增加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實踐環節。同時,探索建立“能力—模塊”二維實踐教學體系。“能力”之維上,將實踐能力分為基本技能與能力、專業技能與能力、綜合應用與創新實踐能力三個培養層次;“模塊”之維上,將原有的實驗教學、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科學研究、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統籌安排,由課內至課外優化為課內實踐教學、獨立實踐教學、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四個模塊。這種“三層次、四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做到大學四年不斷線。
制度機制完善方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出臺、實施了《本科生創新與實踐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和《學生科技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等制度,鼓勵學生發展個性,把課外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考評范圍。
平臺載體建設方面,我們不僅在校內定期舉辦科技活動,而且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學校每年舉辦學生“科技節”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全國性的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機械設計等競賽。近3年,本校學生在全國和北京市學科、科技競賽中僅獲獎就多達1000余人次。
此外,學校還為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實驗場地、儀器設備、技術和經費的支持。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設立了專項基金,并在校級科研基金上優先支持有學生參加的科研項目。近兩年,共資助200多個科技創新項目,參與學生達600人。
在上述努力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第九、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本校學生項驍曉、尹路的作品先后榮獲全國二等獎;2010年和2011年,本校機器人足球隊在機器人世界杯足球賽中型組決賽中獲得冠軍;由機電工程學院賀敬良老師帶隊的本校“捷能車”隊從2009年起,連續三年在HONDA中國節能競技大賽上獲得最佳技術獎。
有的放矢涵育人文素養
一般而言,理工類學生對于科技知識和活動的興趣比較強烈,對于人文知識和活動的興趣不高。然而,僅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并不完全符合首都“雙輪驅動”發展模式的需要。
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在激活學生科技創新潛力的同時,著力強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將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不僅開設文化素質教育必修課,而且大量開設人文社會科學類公共選修課,把課外文化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核內容。
近年來,我們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文化、歷史、哲學、經濟、藝術類公共選修課120門左右,規定經管等文科類學生要選修自然科學或理工類課程,理工類學生要選修人文社科、外語、經管類課程。作為北京“學院路教學共同體”16所高校成員單位之一,本校的學生可以跨校選課,在兄弟院校選修自己喜愛的人文課程。
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文化活動,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涵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又一個重要平臺。學校依托大學生合唱團、舞蹈團、話劇團、管樂團、書畫社等學生藝術類社團,大力拓展第二課堂文化活動。近3年,全校共聘請校內外專家、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舉辦各類人文素質講座100余場,參加學生4萬余人次,并且形成了“紅五月”藝術節、宿舍文化節、“一二·九”科技節、社團文化節等校園品牌文化活動。這些活動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參加比例達80%以上。
令人驚喜的是,作為信息科技方面的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多次參加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組織的“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舉辦了多場專場演出。在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還獲得了5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
交互共融催生創意人才
之所以說“雙輪驅動”是對以往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化和拓展,不僅是因為它增加了一輪——“文化創新”驅動,而且是因為它要求“雙輪”互動交融,產生“1+1>2”的效果。
基于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一方面切實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為首都發展輸送高質量的科技人才。根據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情況調查顯示,6l家信息技術領域的單位一致認為本校畢業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學校有關院系分別對大連重工、北汽福田、北京東大正保等企業展開調查。這些企業也認為本校畢業生信息反應敏銳,運用信息手段處理問題能力強。
另一方面,我們著力培育學生的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能力。近年來,學校涌現了一批受到市場青睞的文化創意產品。2008級通信工程專業王補平、彭宇文、楊婉秋同學,共同創作了一款中國畫仿真繪圖手機軟件,名為“水墨丹青”,在2010年北京市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大賽中獲得一等獎。賽后,同學們把這款軟件進行完善,上傳到蘋果軟件商城進行下載出售,每下載1次收費0.99美元。目前,這款軟件已獲得了超過500次的下載量,免費點擊下載(簡化版)超過15000次。無獨有偶,學校自動化2006級趙亮同學自行研發出立體打印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認可度,目前已上市銷售。
綜上所述,“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既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載體與平臺,更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充實了內涵、提高了品位。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思想認識、推進科學發展。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