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今天能夠站在這里是我莫大的榮幸。接待如此龐大的、高層次的中國代表團顯然不是一件普通的日常事務。
我是荷蘭應用科學大學協會(HBO-raad)主席湯·德·格拉夫。去年2月,我在此就職,并有幸成為39所荷蘭應用科學大學的代表。在接下來的15分鐘里,我將向各位介紹荷蘭與中國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加強兩國在以職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因此,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應用型知識”。
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拉爾修早在公元前4世紀前后便提出:“國家應以青少年教育為基礎”。諸位熟知的一句中國諺語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育是社會的基礎,這是東西方公認的道理,建立這個基礎也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我想很多人也許對“應用科學大學”這個概念了解甚少。為此,下面我將簡要地介紹荷蘭的高等教育體系。荷蘭的高校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用科學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將來進入某一行業作準備;另一類是研究型大學,培養學生在學術及研究方面的能力。兩種大學共同構成了荷蘭高等教育。
在荷蘭應用科學大學中,專業的規模和形式各不相同。一些應用科學大學規模較小,專業設置以培養學生某一專業技能為主,如設計、音樂、農業或師范專業。而另外一些應用科學大學設置的專業注重更廣泛的領域,如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
應用科學大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將教育與職業實踐緊密結合。長期以來,他們與國家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事實上,許多應用科學大學就是由一些商業機構創辦的。應用科學大學的課程由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講授。此外,所有應用科學大學都設有委員會,成員由來自教育機構及區域商業機構的人員組成,以保證課程設置的適切性。
荷蘭應用科學大學2011年入學總人數約為42萬人,而研究型大學2010年入學人數約為24萬人。
荷蘭高等教育以在專業學科中用英語授課為特色。在荷蘭,英語授課課程的總數超過1500種,在母語非英語的國家中居于首位。去年,多達5000名中國留學生享受了這個便利條件。中國是向荷蘭輸送留學生的第二大國,僅次于德國。然而,僅有少數荷蘭學生在華留學。我相信這次會議的議題之一便是如何達到兩國留學生數量的平衡。
做,就要做成功!這對我們至關重要。我相信下面的數字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的畢業生,88%都能在3個月內找到工作。即使在歐洲經濟危機時期,畢業生的失業率依然保持下降,2010年間從上一年的5.4%降至5.2%。此外,近年來畢業生薪水從平均每小時14.4歐元升至14.6歐元。總體來講,2/3的應用科學大學的畢業生對他們接受的教育表示肯定。
相對而言,在應用科學大學里發展科研還是個新現象。這些科研活動同樣以職業實踐為導向,與我們的辦學宗旨保持一致。研究型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并不相互攀比,相反,兩者致力于相互合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基礎知識、理論構想和應用型研究都是為社會帶來創新的必要條件,無論如何,它們都不可能獨立存在。
成功的背后是什么?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應用型知識”。
學生所有的課程內容都能在學期中付諸實踐。他們的作業是在“工作場地”完成的,比如在實習工作中以及應用型研究任務中。我們尋求與企業、商業和政府機構的緊密合作,尤其是與中小企業。同時,各所大學之間也合作開展應用研究項目。對于所有參與者來講,這些合作都是共贏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明確的背景下展開,并盡可能直接地轉化為生產力。
應用科學大學為企業培養員工和學生,提供綜合應用知識及研究設備。同時,企業投資于教育,向學校提供“生活實驗室”,換句話說是“將工作場所當作實驗室”。我們現在所在的鹿特丹應用科學大學RDM校園便是這樣一所卓越的生活實驗室。這就是我所說的“應用型知識”,所有的合作方都參與其中。
世界銀行2011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柬埔寨、中國、越南等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仍無法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今天的高等教育并沒有傳授給學生足以幫助企業提高生產力的技能。我們不僅需要努力增加畢業生的數量,而且需要教給學生開展經濟創新的技能。”
我相信所有的荷蘭應用科學大學都會同意我的觀點。我們將非常愿意支持中國的高等教育,滿足社會和企業的新需求。兩國高校可以相互學習。但是我們兩國語言不同,如何在兩國間建立橋梁,加強溝通?怎樣將文化因素融入到我們的課程中?這方面的“新”知識在將來也會成為“應用型知識”,使兩國的聯系得到加強。
那么,如何將這個美好的設想變成現實?下面談談我的想法。
首先,荷蘭與中國應致力于長期可持續的合作,這種合作需得到兩國政府的支持。兩國的高校應該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探討并促進學術交流,分享成功的實踐經驗。
其次,沒有交流,知識就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我們需要組織教師、研究人員、學生,甚至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無論是面對面,還是通過網絡平臺,互相學習對于我們兩國教育的未來都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在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中荷兩國企業實習項目、校友會等方面實現更多的合作。
再次,不妨探討共同開展應用型研究的可能性。唯一的方式就是中荷兩國的科研人員共同從事研究工作,使之成為聯系兩國創新與教育的紐帶。
荷蘭應用科學大學將與中國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因為無論對于我們的學生、教師,還是管理人員,中荷兩國的合作都是豐富應用型知識的最佳方式。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