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長參與是美國流動學生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提高流動學生學習成績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使家長盡可能多地參與流動學生教育,美國采取了家訪、家長培訓、家校合作以及提供補償性服務等一系列措施。我國當前流動學生教育與美國流動學生教育具有相似性,可以有針對性地借鑒美國鼓勵家長參與流動學生教育的策略與經驗。
關鍵詞:流動學生;家長;教育
一、引言
大多數流動家庭常常因經濟收入低、與社會和文化脫節而遭受歧視,被視為美國最邊緣化的群體。同時,由于英語能力有限、流動性高等諸多因素,流動兒童常面臨不得不輟學、低學業成績的困境。這就迫切需要學校優化教學組織,滿足流動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此,美國的政策分析家和教育界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試圖探索出有效解決流動學生教育問題的路徑。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鼓勵家長參與流動學生教育。
關于家長參與的定義,眾說紛紜。瑪西亞·格里菲斯-普林斯(Marcia Griffiths-Prince)認為家長參與是在家庭、學校和社區成員之間建立起來的共同致力于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的一種協作關系[1]。還有學者認為,家長參與還包括滿足學生足夠的睡眠和營養等需求,為學生接受教育作好充足的準備。《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No Child Left Behind)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在學生學習過程與學校相關活動中,與家長的常規、雙向和有意義的交流與溝通。這些活動包括幫助學生學習,積極參與學生的學校教育以及擔任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全職顧問[2]。凱·賴特(Kay Wright)和蘇珊·威利斯(Susan Willis)認為,父母參與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有著關鍵性作用,而且還能預防教育過程中負面問題的出現[3]。美國教育研究與發展辦公室在2004年報告中指出,家長參與學生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健康的學習習慣,而且能提高學校的教學效率[4]。凱思琳·克頓(Kathleen Cotton)和凱倫·里德·維克倫德(Karen Reed Wikelund)也曾指出家長參與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還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和學校形成健康和積極的認識;父母越早參與學生學習,對學生學習成績就越有幫助[5]。此外,在過去50年的教育立法中,美國聯邦教育部反復強調家長應該參與學生學習,如: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初等、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ESEA)、1994年的《美國學校改進法》(Improving American School Act)、2000年重新授權的《2000年目標》(Goals 2000)以及2002年頒布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6]。這些法律一以貫之地主張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教育理念,即家長參與在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與提高方面扮演著重要作用。
二、流動家庭家長
參與子女教育的阻礙因素
研究表明,流動學生的家長參與教育有助于流動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及其社會和情感方面的發展。然而,在流動學生的實際教育過程中,家長參與水平往往還相當低[7]。流動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存在多重阻礙因素,如語言障礙,不熟悉學校課程,缺少時間、精力和金錢等[8]。總的來說,這些阻礙因素可以歸納為家長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兩個方面。
(一)自身因素
1.參與意識低
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不足,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流動學生家長的參與意識不強。南希·菲爾·查夫金(Nancy Feyl Chavkin)在流動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很多流動學生家長因不能正確理解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責任,而誤認為子女的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以致在學生學習中未能起到積極作用[9]——他們將自己與子女的學習隔離,將子女的教育全盤推給學校和教師。
2.參與能力弱
流動學生的家長大都未受過良好的教育,自身文化素質相對不高,因而無法參與其子女的教育。部分流動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子女教育,踴躍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相關活動;然而語言的障礙常常使其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10]。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流動學生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其長期參與子女教育。查爾斯·德斯夫吉(Charles Desforges)和阿爾貝托·阿博查(Alberto Abouchaar)在2003年的研究中也發現,流動學生家長無法較快融入陌生環境,與新環境具有較強的距離感[11],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其參與學生教育。
3.可支配時間和精力少
流動家庭中的父母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工資低且工時長。為了能有較高收入,流動學生家長常常超負荷工作,以致他們在工作之外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輔導子女的家庭作業,無法顧及子女的學習[12]。這就疏遠了家長與子女在學習上的溝通與交流,隔斷了家長與學校間的信息互動。
(二)外界因素
1.教師的態度不積極
教師常常將家長參與學生教育視為對他們專業權威的一種挑戰和威脅,他們不知如何與家長溝通,不知怎樣設計以學生和家長為中心的活動。因此,教師的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就成為了影響家長參與學生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不積極主動聯系流動學生家長,并共同致力于學生的教育,那么教師也可能會阻礙家長參與流動學生教育[13]。
2.社會氛圍不支持
1991年,紐約州布法羅城召開了一次以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為主題的全國流動學生教育研討會。會上,流動學生家長代表指出,學校不歡迎的態度是他們參與子女教育的較大阻礙[14]。
三、鼓勵流動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措施
為確保流動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其子女的教育,美國各州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一系列建設性措施。
(一)加強宣傳與培訓,提高流動學生家長的參與意識和能力
針對參與意識不強的流動學生家長,各州通過大力宣傳和為流動家庭提供一系列的鼓勵性服務兩種措施營造家長參與的氛圍。流動學生家長可以參加家長咨詢委員會(Parent Advisory Council)例會,并能與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取得直接聯系。這有利于凸顯與宣傳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家長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參與的主動性。而針對參與意識強,但英語能力不足的流動學生家長,各州推出了相應的英語培訓項目,如成年人基礎教育(Adult Basic Education)、通識教育發展(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GED)以及流動家庭英語培訓等。這些項目中效果較為明顯的是為學前流動兒童及其父母開設的流動學生學前教育項目(Migrant Head Start)。該項目旨在支持并強化流動家長在兒童自出生到學齡期的營養、健康與社會服務及教育等方面的參與。[15]
(二)實施家訪,拉近學校與家長的距離
家訪是美國鼓勵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最常見的方式之一。狄安娜·宮貝(Deanna S. Gomby)認為,家訪能夠拉近流動家庭與當地學校間的心理上的距離;同時,學校還能夠及時了解每個流動家庭的特殊需求,為流動家庭的學生量體裁衣,進行針對性教學[16]。美國學校工作人員普遍認為,只有深入流動學生家庭,了解流動學生的具體需求,才能更科學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17]。出于這樣的認識,家訪便成為美國學校與流動家庭溝通的主要方式。學校安排教職人員定期訪問流動家庭,在與家長一起輔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和阻礙,并及時向學校匯報。家訪不僅有助于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了解流動學生的社會背景,還有助于在學校工作人員與流動家庭之間建立密切聯系。
(三)鼓勵家校合作,加強教師對家長參與教育的科學引導
盡管美國眾多學校都大力提倡家長參與流動學生教育,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如何將家長納入學生教育,也不知道怎樣將家長參與同學生學業發展聯系起來[18]。梅麗莎·英格拉姆(Melissa Ingram)、蘭迪·沃爾夫(Randi B. Wolfe)和喬伊斯·利伯曼(Joyce M. Lieberman)指出,要想鼓勵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增進教師與家長間的對話,加強教師對家長參與的引導是一條有效途徑[19]。鑒于此,美國學校制定了引導家長參與教育的方針,如明確要求任課教師、家訪教師共同致力于引導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流動學生學習[20]。同時,美國還設立了流動學生教育咨詢顧問(Migrant Consultant)一職,由教育服務中心(Education Service Center)負責聘任。教育顧問的主要職責除了為流動學生教育提供各種技術支持外,還幫助學校人事處提高家長參與意識,并積極引導流動學生家長參與美國“流動學生教育計劃”(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下設的家長參與項目,有效促進了該項目的持久運行。[21]
(四)提供補償性服務,解決流動學生家長的后顧之憂
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流動家庭住在離學校較遠的地方,參加家校活動往往會給他們帶來時間和經濟上的壓力。往返的交通費用是流動家庭的首要考慮因素;同時,流動家庭常常不止一個子女,家長參加學校活動會使家里其他年齡較小的孩子無人照看[22]。此外,大部分流動人口的英語能力較差,在學校組織的家庭活動中往往遇到溝通方面的困難。為解決流動家庭的上述困擾,許多學校為流動家庭提供車輛接送,確保流動學生家長能準時參加;在活動期間提供免費照顧兒童服務;配備語言翻譯,確保其理解活動的意義。這一系列服務顯示出了美國對流動學生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重視。
四、對我國的啟示
近年來,盡管黨和政府對我國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但該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理應盡可能早、盡可能多地參與學生的教育,隨遷子女特殊的學習需求更需要家長的關注和幫助。在美國鼓勵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的措施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國借鑒。
(一)出臺政策,為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國家政策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工作不僅具有明確的領航作用,還具有強有力的規范和保障作用。美國的《初等、中等教育法》《美國學校改進法》《2000年目標》以及《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均從聯邦政府層面強調了在子女教育中家長參與的重要性,為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965年出臺的“流動學生教育計劃”更明確了家長參與對流動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將其作為該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在我國還未得到推廣,部分人群,包括家長、學校領導及教師,對此都持消極態度。為保證流動學生家長能積極、有效參與子女教育,國家有必要適時出臺相應的教育政策,加大對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的宣傳力度,強化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流動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意義,為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提供政策層面的保障。
(二)加強隨遷子女家長培訓,提高家長參與質量
在我國,流動學生家長大多學歷較低,對子女的在校學習情況不夠關心,即使有心參與,也常常因自身知識欠缺而無力為之。如果單純地要求他們參與子女教育,而不加以培訓和引導,家長參與的質量難以得到實質性提高。因此,要想推動隨遷子女家長積極、有效地參與教育,應該吸取美國經驗,對進城務工家長進行相關培訓。在使家長認識到其參與對子女成長的影響的前提下,引導他們熟悉學校課程,了解其子女學習情況,從而使其有針對性地參與子女學習,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子女在學習方面的進步與困難。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校對學生家庭教育的監控力度也會越強,從而有利于持續觀察流動學生的學業進度及成效。
(三)加強教師培訓,促使教師積極對待流動學生家長的參與
教師作為連結學校與家長關系的紐帶,其專業素質影響著家長參與教育的成效。英格拉姆等人認為,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培訓課程,提高他們與家長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加強教師對學生家長及其文化的了解[23]。因此,我們建議在鼓勵流動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使教師能夠正確看待流動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的必要性,并主動聯系流動學生家長,共同致力于改善流動學生的教育環境,解決流動學生教育中的各種問題。
此外,我國還可以學習美國學校為流動學生家長提供輔助性服務的做法,如免費提供接送車輛、免費晚餐以及兒童臨時看護中心等,以減輕流動學生家長因參與子女教育學習而產生的額外的經濟負擔與時間成本。這不僅有助于家長與學校間的相互理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學校還可以逐步形成流動學生家長的教育參與機制、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使其能夠互相交流隨遷子女的學習狀況。
參考文獻:
[1]Griffiths, M.P. Parental Involvement: A Study of Perceptions among Educational Stakeholders [D]. Capella University, 2007: 10.
[2]Anonymous. Parental Involvement Title 1, Part A Non-Regulatory Guidance[EB/OL]. http://www.ncpie.org/nclbaction/parent_involvement.html,2004-04-23.
[3]Wright, K., Willis, S. Engaging Middle School, Parents,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 Learning Community: A Case in Point [J]. Childhood Education, 2003, 80(2): 54-56.
[4]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Parent Involvement at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B/OL]. http://www.middleweb.com/ParntInvl.html, 2012-03-31.
[5]Cotton, K., Wikelund, K. R.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School Improvement Research Series)[EB/OL]. http://educationnorthwest.org/webfm_send/567,2012-04-05.
[6]Allen, A. M.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D].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3.
[7]Szente, J. Educating the Urban Child: Special Challenges-promising Programs [J]. Childhood Education, 2006, 82(5): 260-262.
[8][17]Nusche, D. What Works in Migrant Education?[C] 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Policy Options.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22, 2009: 33-35, 34-35.
[9]Chavkin, N. F. Family Live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igrant Students’ Education [J]. Charleston, WV: ERIC/CRESS-Appalachia Educational Laboratory, 1991: 3.
[10][12][22]Salerno, A., Finx, M. Home or School Partnerships: Migrant Parent Involvement Report[R]. Office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D), 1992: 7, 6.
[11]Sosa, A. S. Involving Hispanic Parents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21(2/3): 285-293.
[13]Usrey, M.C.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How Are Parents of Successful, Low Income, Latino Students Involved? [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2009: 42.
[14]Desforges, C., Abouchaar, A. 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 Achievements and Adjust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R]. Research Report No. 433,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3: 34.
[15]Anonymous. Migrant Head Start Provides Comprehensive Services[J]. Migrant Education Messages and Outlook, 1990, 8(3): 24-26.
[16]Gomby, D. Home Visitation in 2005: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Parents[R]. Invest in Kids Working Group, Washington, D.C. Working Paper No. 7,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5.
[18][19][23]Ingram, M., Wolfe, R.B., Lieberman, J.M. The Role of Parents in High Achieving Schools Serving Low-income, at-risk Populations [J]. Education Urban Society, 2007, 39(4): 479-497.
[20][21]Anonymous. A Teacher and Teacher Aide Guide for Programs for 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R]. Texas Education Agency, 1972: 19, 21.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