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Evaluation)是由教育管理部門或專業評估機構根據相關質量標準,對高等院校、專業或項目等進行的價值判斷。評估的實施主體一般為政府,因此評估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的,帶有某種強制性的特點。
法國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國家評估委員會(le Comité National d' ?魪valuation,CNE),是世界上較早采用評估模式的國家之一。隨著歐洲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的推進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法國在借鑒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有益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獨具本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模式。
一、法國中央集權型的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
法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典型的中央集權制,政府進行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計劃、撥款、評估、立法等。相應地,法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型的評估體系,政府在評估中占主導地位,通過專門的國家評估機構,對全國高校、學科以及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進行整體性綜合評估。同時,政府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撥款,從兩個渠道直接和間接地實現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一)合同制
1984年開始實行的合同制是法國政府實施計劃管理的一種形式。政府每4年與大學簽訂一次合同。簽訂合同前,大學要向教育部提交4年內的教育計劃;教育部對學校提交的計劃進行研究后,派專家前往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并與學校相關人士討論商定合同事宜。合同即將到期時,國家評估委員會會對合同的實施情況以及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商討新合同的簽訂事宜。國家評估委員會的評估報告會影響新合同的簽訂以及政府對大學的撥款。
合同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政府對大學的直接干預,既給予高校較大的發展自主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高校按社會和國家需求的方向發展。
(二)評估
政府和高校之間簽訂的合同,是政府對高校進行評估的前提和依據。國家評估委員會依據政府與高校的合同對高校進行評估,而政府則通過國家評估委員會這個第三方評估機構,來評價撥款所產生的效益,進而調整對大學的撥款額度。國家評估委員會對高校的評估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學校組織實施的內部評估;二是由國家評估委員會組織進行的外部評估。
(三)財政撥款
法國高等教育撥款以政府為主導,采取評估與撥款相結合的方式。自1984年合同制實施以來,各高校根據合同獲得的撥款就占到政府撥款總額的1/3左右。與高校的合同一經簽訂,政府就必須依照合同向高校撥款。通過合同支付給高校的經費主要用于教學、基礎設施維護和科學研究,經費的數量和使用目的在高等教育機構與國家簽訂的合同中有明確規定。
二、法國國家高等教育評估機構的擴展
(一)國家評估委員會
1.性質
成立于1985年的法國國家評估委員會是一個獨立的政府機構,不受高等教育部的領導,直接對共和國總統負責,對法國高等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估。
國家評估委員會的地位與合法權利由議會通過的法律賦予,享有完全自主管理的權力,其經費來自國家財政撥款,且有獨立的預算。國家評估委員會一方面享有行政自主權,所有報告直接呈送總統;另一方面也獨立于被評估的高等教育機構,這使其在評估中可以保持公正與客觀。
2.人員構成
國家評估委員會共有25名委員,其中包括24名行政管理人員和1名執行主管。委員須由總統任命,任期4年,且不能連任。其中,11名委員來自學術研究機構(從國家大學委員會、國家研究委員會和法蘭西學院各機構負責人的提名中選出),3名從大學指導委員會主席的提名中選出, 1名從大學聯合會主席的提名中選出, 1名來自技術信息部, 3名來自國外的教學與科研機構, 4名來自經濟與社會委員會, 1名來自中央政府, 1名來自國家審計署。國家評估委員會主席從以上委員中產生。
3.評估業務
國家評估委員會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分為3種:院校評估、全國范圍內特定學科或學位的評審、法國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的綜合評估。院校評估以學校自評為前提,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由1~3名國家評估委員會委員負責組織協調,強調與被評估高校的對話和合作,整個評估過程通常需要1年的時間。自成立以來,國家評估委員會每年約評估20所高校,主要是第二年政府需要與之簽訂合同的高校,其評估結論是高校與政府之間簽訂合同的重要依據,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
(二)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
1.成立背景
為進一步促進與國際高等教育評估機制的接軌,提高法國高校的績效、質量和國際知名度,2006年,法國根據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需要以及博洛尼亞進程所確定的建立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合作的要求,將原國家評估委員會擴建為“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Agence d’?魪valuation de la Recherche et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AERES)。2007年,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正式啟動運行。目前,該局有25名委員,170名行政和技術人員,其中包括106名科學研究人員和教授,每年召集大約4500名國內外專家開展評估活動。
2.職能與使命
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整合了國家評估委員會等評估機構的各項職能,負責對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及其附屬機構所開展的教學、科研及行政管理活動進行評估,并負責撰寫法國研究狀況年度報告。與此相對應,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分為機構評估、科研評估、學位與教學評估三個評估部門,分別就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的行政管理等整體情況、科研情況以及教學與學位(學士、碩士和博士)授予資格進行評估。
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有兩個重要使命,一是促進法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國際化進程;二是推進高等教育績效改革。它以《歐洲高等教育區質量保障標準與指南》(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為標準,強調高校的責任與績效。因此,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評估的重點是高校的科研及績效,它代表政府監控高等教育與研究的質量,考核政府經費的投入以及大學的績效,激勵并引導高等教育與研究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的評估報告對公眾是公開的,并且其評估方法和評估程序是透明的。
三、法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特點
(一)政府在評估中發揮主導作用
就工作模式而言,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作為第三方機構參與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獨立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它與高校是一種合作關系,而非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然而,就性質而言,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是一個行政機構,其經費完全來自于國家撥款,其人員由總統任命,也必須對總統負責,體現的是國家意志,表現出極強的行政依附性。政府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評估結果考慮對大學的撥款,對大學的發展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二)評估關注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協調發展
注重對教育系統的整體發展進行評估、分析和總結,是法國高等教育評估最突出的特色。法國十分重視通過評估各大學的情況,分析國家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發展,進而采取改革和完善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的運行績效,并為制定國家高等教育政策提供參考。無論是國家評估委員會還是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其評估重點都是對高等院校的整體情況進行綜合性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整個高等教育系統進行評估,為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參考依據。
(三)重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國際化發展
21世紀法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深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特別是1998年發布的《索邦宣言》和1999年發布的《博洛尼亞宣言》。兩個宣言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統一的學制和學分互認體系,促進歐盟成員國學生和學者在歐洲境內的交流,促進歐洲教育一體化的實現。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就是為了促進法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國際化而成立的。
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成立以后,除了繼續保持與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聯盟(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ENQA)等區域性組織和國際組織的密切合作,還十分重視質量保障工作的國際化發展,如根據評估對象選擇聘用具有不同背景的外國專家;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其他國家的評估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尋求與其他評估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加強自身國際化能力建設等。同時,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局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也不斷吸取國外優秀的質量保障經驗,如改變以往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檢查,將評估過程轉變為評估者和被評估者不斷對話和共同改進的過程等,從而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說明法國高等教育評估不但肩負著保障和提升質量的責任,而且還承擔著促進推動法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國際化發展的責任。
參考文獻:
[1]Evaluation Agency for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aeres-evaluation.com/,2012-04-01.
[2]吳早鳳,卜煥芳,李亞東等.法、德、英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考察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7).
[3]解析法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中的政府行為[EB/OL].http://www.qikan120.com/qydtInfo.asp?Articleid=55458,2011-07-28.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