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是指任何人在失去所愛或所依附之對象(主要指親人)時所面臨的境況,這種境況既是一個狀態(tài),也是一個過程,它包含了悲傷與哀悼兩部分[1]。悲傷主要指一個人在面對損失或失喪時出現的內在生理和心理反應,心理反應主要體現在情感和認知方面。哀悼主要指一個人在面對損失或失喪時,因身心的反應而帶來的外在社交和行為方面的表現。
英國精神醫(yī)生約翰·鮑比的依附理論認為:人在早期生命發(fā)展中需要安全與保障,于是便對少數特定的個人發(fā)展出依附關系,并延續(xù)一生。由于依附行為是為了維持情感聯(lián)結,因此任何危及這種聯(lián)結的情境都會產生特定的反應。失落的潛在危機愈大,反應就愈強烈。精神醫(yī)生恩格認為:人因失去所愛形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其嚴重程度相當于一個受傷或燒傷的人在生理上所承受的創(chuàng)痛,悲傷代表脫離健康與幸福的狀態(tài),如同身體需要復原,哀悼者也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平衡狀態(tài)。所以恩格強調,哀悼是必須的,為了重建平衡,并完成哀悼過程,必須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哀悼任務。
近年來,由于車禍、暴力、自然災害、身心疾病等影響,大學校園里的死亡事件時有發(fā)生。面對哀傷事件,有的同學平復較快,有的同學適應緩慢,還有的同學難于從原有的“聯(lián)結”(生者與喪者之間情感和行為的依附)中走出來,使得悲傷和哀悼的反應延遲、擴大,甚至釀成病態(tài)。故對大學生哀傷者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面對現實,盡快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去則顯得十分必要。
一、輔導背景
2011年5月18日晚10點,本校大三學生張軍(化名)在下晚自習返回宿舍的路上、經過一十字路口時,被一超速闖紅燈的酒駕司機撞飛,當場死亡。事件發(fā)生后,班級同學尤其是同宿舍同學出現了一些強烈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感到悲傷、憤怒、內疚、自責、焦慮、恐懼、疲倦、無助、麻木;有的否認事實,沉迷于對逝者的思念中,產生幻覺,恍惚、心不在焉;有的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常常私下哭泣,食欲下降和連日失眠等。筆者為本班班主任,在了解該情況后,決定對該班同學進行哀傷輔導。
二、班級哀傷輔導方案設計與實施
(一)輔導目的:幫助該班同學正確認識“死亡”的事實,協(xié)助他們宣泄情緒和處理未盡事宜,增強班級同學的社會支持感,促使他們重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來[2]。
(二)主要輔導方法:
1.催眠放松貫穿整個輔導過程始終,使學生減少防御,在潛意識狀態(tài)下打開心扉,釋放情緒。
2.將團體輔導方法融于其中,營造安全輔導氛圍,互相支持,增強歸屬感。
3.運用NLP技術,與潛意識溝通,減少情緒與行為癥狀,提升自信,挖掘潛能。
(三)輔導準備:多媒體;放松音樂;班德瑞樂團冥想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和《明天更美好》手語視頻;書寫紙;心形卡片;禮品盒等道具。
(四)時間和地點:時間3個小時;地點為120平方米的團體輔導室。
(五)輔導過程:共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事件再現,接納喪失
1.教師播放背景音樂,以緩慢柔和的指導語帶領學生進入冥想,引導學生在潛意識狀態(tài)中感受自己的情緒及狀態(tài)。
【指導語】現在,請你找一個你最舒服的姿勢,閉上你的眼睛,慢慢地吸氣、吐氣,調整你的呼吸,繼續(xù)……時間回到你剛聽到意外消息的那一刻,當時你正在做什么呢?感受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是震驚、害怕、悲傷,還是有其他的感覺?那時候的你,腦中想到的是什么?你的身體有什么不一樣的反應?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還是喘不過氣?請你細細地去體會它,并且接納它,不用感到害怕,這些都是正常的。在遭受這樣重大的事故時任何人都會有些反應,雖然每個人的反應不盡相同,但這都是正常的,請你不必擔心或害怕。請你慢慢睜開雙眼把當時與此刻的想法、行動及身體反應寫下來。
2.全班30人分5個小組,小組交流。
3.教師小結:大家有這些情緒反應都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遇到這樣的事都會出現這樣的反應。我們要接納這些情緒,經歷過一段時間,身體反應以及情緒感受都會有所不同,慢慢地好起來。其實,無論是震驚否定、痛苦哀傷、自卑自責還是憤怒,背后的原因都是舍不得。
第二階段:體驗哀痛,釋放情緒
1.播放幻燈片,一起回顧逝者的過去。
2.體會心中的哀痛。
【指導語】閉上眼睛,調整你的呼吸,慢慢地吸氣、吐氣、放松……(再次回到潛意識放松狀態(tài))。剛才,大家看到了張軍的照片,這些照片一定會碰觸你內心深處對他的情懷,讓你回想起你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現在請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內在,去體會一下內心的感受,你和他是否還有些約定還未來得及去做;你對不起他還沒來得及道歉;或者他曾經幫助過你,你還沒來得及表達謝意;或者你們中間有誤會還沒來得及化解,等等。此時此刻,你也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他說。現在請大家繼續(xù)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內在,想一想,你想對他說些什么?道歉也好,祝福也好,如果你已經想好了要對他說什么,就請你慢慢睜開眼睛,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在心形卡紙上,我們會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他。
3.小組交流。
4.按順序一一把這些卡片作為禮物投放到禮品箱里。然后對著他的照片深深地鞠躬。表達你對他的祝福。相信張軍看到我們的禮物和祝福一定會很開心的。
播放《再見警察》,學生依次將卡片投入到禮物箱內,并鞠躬告別。
第三階段:告別逝者,轉身上路
播放冥想音樂(班德瑞的背景音樂)。
【指導語】現在,請大家繼續(xù)閉上眼睛,調整你的呼吸,慢慢地吸氣、吐氣、放松……(再次回到潛意識狀態(tài))。想象你走出教室,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向我們走來,由模糊到清晰,那就是張軍,請看著他,和他打個招呼,他笑了。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張軍轉身向遠處走去,越走越遠,消失在天邊。你有許多的失落、難過、不舍、牽掛。現在轉過身來,你眼前是一條陽光大道,眼前有老師、爸爸媽媽、還有許多同學,還有陌生人,他們陪著你一起走。他們會繼續(xù)陪伴你、支持你。你并不孤單,在他們的陪伴下,你將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
屏幕顯示張軍的照片,文字:張軍,愿你一路走好!
第四階段:把意義儲留心中,活出精彩
1.將意義儲存在心里,幫助自己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好。
【指導語】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思考:“這次事件里面是否有一些重要的、對你未來的人生有用的東西?”或者“你是否可以在這次事件中有所學習,是否因為有了這次經驗,你以后能夠注意交通安全,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好地照顧自己、保護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成功快樂?”當同學們回答說“是”時,教師用較為緩慢低沉的聲調引導同學說:現在我們把這份意義從事情里分出來。同時伸出右手,把它按在左手上,感覺一下它的重量,它在手中的感覺。現在慢慢地把手按在你的胸口,將這份意義融入你的心中,感受一下這份意義進入內心的感覺。這份感覺舒服嗎?(等同學們點頭或回答后,再繼續(xù)下去。)好!現在做幾個深呼吸,每次都大力吸氣,感受一下這份舒服的感覺擴大、變得更暖熱的感覺。再做三、四個深呼吸,直到你感覺到這份意義已經融入身體里的每一個部分,以后都會與你一起,幫助你,支持你[3]。
發(fā)生這樣不幸的事,對我們活著的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讓我們來呵護一下自己好嗎?現在請你把雙手抱于胸前,擁抱自己,輕輕地拍拍自己,告訴自己:“我愛我自己,我相信我自己。”(重復一遍)“我愛我自己,我珍惜我自己。”(重復一遍)“我愛我自己,我鼓勵我自己。”(重復一遍)“我愛我自己,我完善我自己。”(重復一遍)
2.尊崇命運,珍愛生命,活出精彩。
【指導語】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已逝去的張軍就坐在我們前面的椅子上,跟著老師一起說:“張軍,你是我的同學、朋友,這次因為發(fā)生車禍你離開了我,我心里非常難過,但我接受命運的安排,同時,我尊重我活下去的權利和責任。命運能操控我們什么時候離去,在它的面前,我們只能接受。我們在一起的那段時間里,你給予我很多,幫助了我成長,我很感謝你。我會把你放在我心里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并且?guī)е@份感覺,去照顧好我自己的人生。我會珍惜我的生命,去做很多好事,幫助別人。我更珍惜尚有的時間,好好學習,發(fā)展自我,使自己的人生每天都更成功快樂[4]!”
3.全體同學起立三鞠躬。
【指導語】張軍同學,為了表示對你的感激與對你命運的尊崇,我向你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第五階段:彼此祝福,笑迎未來
全體同學圍圈而坐,每個人發(fā)一張紙,請同學在紙頂端寫上“×××(自己姓名)的祝福”,然后向右傳給每位同學,每人都寫下自己對他人的祝福和建議,或用繪畫形式表達。當轉完一圈后,再向左傳給每位同學繼續(xù)進行。結束后每位同學細細閱讀他人的祝福,并對他人懷著深深的感謝。
播放手語視頻《相親相愛一家人》和《明天更美好》,全班同學手拉手齊唱《相親相愛一家人》和《明天更美好》。在歌聲中振作起來,重新上路,走好未來的人生路。
出示祝福語:愿逝者安息、生者永恒!
(六)輔導效果:
十天后筆者對班級任課教師、班干部和其他同學分別進行了回訪,了解到目前同學們已經逐漸放下張軍去世的事情,既不特別回避談論他,也不再將注意力停留在這件事情上,開始投入新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班級氛圍漸漸恢復到正常。部分同學曾經出現的食欲不振、失眠等不適都已經基本消失。
從學生的反應和評價來看,本次輔導取得了良好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班級哀傷輔導是危機發(fā)生后進行集體心理干預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干預的方案與手段必須根據事件涉及群體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實施。班級哀傷輔導照顧的是大多數學生,對于特殊學生則難以兼顧,這就需要輔導者通過觀察,及時篩查出來,因人而異地進行個別輔導。
參考文獻:
[1]張德秀等.情志“悲”與哀傷輔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218-219.
[2]盧勤等.一例大學班級哀傷輔導實例及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1-14.
[3][4]李中瑩.NLP之社會性集體創(chuàng)傷輔導技巧手冊(修訂版)[EB/OL].http://www.360doc.com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yè)大學)
(責任編輯:陳曉玲)